建设株洲“无障碍” 共享社会“无障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制图/左骏

    六一儿童节残疾儿童义卖活动现场。 株洲市残联供图

    残疾人代表收到智能化残疾人证。 株洲市残联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肖捷

    12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残疾人日”。据统计,株洲现有各类残疾人24.5万,他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扶残助残让城市显得更有“温度”,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我市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将向着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的目标继续进发。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站在两个五年的交汇点回顾展望,我市的残疾人事业写就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即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1.

    回顾“十三五”

    过去五年,他们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色彩

    ●全市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

    “现在我每年有二十多万元的营业额了,以后会继续扩大规模,把我酿酒的技术传给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带动他们一同增收致富!”近日,面对前来回访的残联工作人员,荷塘区荷叶塘村的晏朝阳心里乐滋滋地,现在的他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因为肢体三级残疾,晏师傅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容易。2012年,辛苦练就酿酒手艺的他租赁一家小门店,成立了湖南省旭旺酒业有限公司。他为人忠厚本分,酿酒多年从不掺假,凭着专业的酿酒技术和过硬的人品积累了不少新老顾客慕名而来。

    区残联在上户调查走访时,鼓励他参加SYB创业扶持培训。通过参加政府出资的系统培训,晏师傅学会了成本核算与制定企业的利润目标、营销策略、团队管理等,公司也开得越发红火。

    晏师傅是市残联精准帮扶的受益人之一。

    五年来,我市强化政策保障,筑牢脱贫扶贫基础,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先后培育省级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5个,市级基地20个,县级基地32个,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残疾人脱贫。到2020年,我市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已基本实现全部脱贫,还有一些像晏师傅这样的残疾人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更多残疾人就业增收。

    ●帮扶就业创业,筑就残疾人增收致富新通路

    就业创业,是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市残联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创业、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上门帮扶、对口帮扶等措施,为残疾人就业脱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年间,我市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列入市“民生100”工程项目,采用“一区一优、一县一品”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手工编织、面点师、客服种养技术、盲人按摩……为残疾人量身打造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能力,拓宽了残疾人的增收途径。

    截至2020年,我市依托就业扶贫示范基地组织培训3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辐射带动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转移安置了600 多名残疾人集中就业,初步形成辐射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网络。投入844万元,对850名符合扶持条件的自主创业残疾人提供了创业帮扶。通过专场招聘会、公益性岗位、辅助性就业服务、淘宝云客服务和互联+就业创业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率,让残疾人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通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就业指导员摸排援助对象范围和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广泛开展走访帮扶活动。积极开展盲人按摩进社区“送技术、送管理、送服务”帮扶工作,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市73家盲人按摩进社区门店进行上门帮扶,帮助提升按摩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完善基础建设。

    ●残疾人托养服务如火如荼,无障碍改造打造幸福株洲新名片

    “原来做饭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太漂亮了!”70多岁的宾素芬和老伴面对焕然一新的家,内心激动万分,连连道谢。

    宾奶奶不仅是低保户,还是一户多残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一直未建造厨房,做饭只能在老旧漏雨的泥土房里,生活十分窘困。残联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她纳入了2020年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对象,并根据实际需求,共计投入11700元为她的新厨房设计了低位灶台、配置了燃气灶,卫生间安装了浴霸、洗脸盆等设施。

    在我市,像宾奶奶家一样享受到政府无偿帮助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家庭还有很多。

    “十三五”期间,我市连续5年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列入市“民生100”工程项目,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完成了129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无障碍改造工作涵盖了进出门楼梯扶手、地面坡化、无障碍卫浴设施改造,以及安装扶手、沐浴椅等辅助用品。通过“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无障碍改造,不仅消除了残疾人居家生活障碍,提升了残疾人生活质量,也为残疾人实现小康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市残联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4家株洲市公共服务机构推广手之声视频手语翻译服务;在市政府门户网站推出了“无障碍浏览”功能,为视障群众打造了一条便捷的网络信息“盲道”。

    此外,我市从2015年全面启动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先后制定出台《株洲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实施办法》、《株洲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执行和经费补贴文件,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个性化专业服务,为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多样化家庭生活照料,针对无自理能力、家庭照料有困难的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家政、康复及精神慰藉等服务。

    经过将近5年的发展,我市已初步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服务组织、志愿者、家庭邻里等为载体的居家托养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已经建有7家3A、2 家4A 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居家服务机构7个,累计投入市级补贴资金近千万元为8092名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形式的托养服务。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2014年,“星星的孩子”小智(化名)来到这个世界上,与众不同的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原地转圈,命运给小智一家人戴上沉重的枷锁。

    市残联及时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帮助小智建立康复救助档案,申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2017年,小智来到同心圆康复中心免费进行康复训练。通过自闭症专业老师不厌其烦地努力,现在的小智变了,他学会了沟通和分享,情况也一天天变得更好。

    从2020年开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连续两年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和株洲“民生100”工程,已先后为1363名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机构康复训练服务。

    五年间,我市共向515名残疾高中生、大学生,1843名贫困残疾人家庭高中生、大学生子女,发放了教育资助金总计480.99万元。还有332名学前教育在校(园)残疾儿童获得了“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计划”的资助。

    在五年间,我市以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托养中心为依托,为979名残疾人(除智力、精神)提供扫盲教育服务。株洲市特教学校搬迁竣工了,办学规模成倍增加,极大地满足了特教需求。

    此外,市残联还加大了特校文化基地建设、手语节目制作、电台残疾人专栏等资金、设备的投入。共开办了手语培训班15期,盲文培训班2期。2019年起,在全市14家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了视频手语翻译服务的试点工作。

    2.

    解读“十四五”

    未来五年,开启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残疾人事业一定要继续推动”,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决不能让残疾人掉队。

    “十四五”时期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的新时期。未来,市残联将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助推残疾人充分就业创业、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等4个方面工作,并主动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积极推进残疾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积极融入我市全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战略,扎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和平等权利,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团结带领残疾人走向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幸福株洲贡献力量。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为残疾人提供高水平的民生保障

    根据《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项目》的规划,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的一二级重度和三级智力、精神类残疾人可申请单人保;对纳入低保范围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补贴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生活保障需求、长期照护需求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统筹确定,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合理降低残疾人使用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等服务费用,减免残疾人使用助残公益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流量资费。

    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和重度残疾人残疾评定提供补贴和便利服务。

    此外,我市还将开展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为5000人次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肢体重度残疾的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等托养服务。

    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微信群”“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临时照护“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逐步在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助推残疾人充分就业创业,促进残疾人自我发展

    据《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重点项目》的计划,未来五年将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场地租金、机构运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等补贴。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补贴。对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

    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公司、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残疾人就业供需对接方面的作用,对推荐残疾人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单位,按就业人数给予奖励。

    ●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

    在公共服务方面,《残疾人康复服务重点项目》提出,今后将继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评估,为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居家康复、照护技能培训和支持服务。

    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服药指导、社区康复、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进一步提升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多功能残疾人社区康复站。

    今后,市、县(市、区)将设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排查和评估,给予科学教育安置。

    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幼儿,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康复教育,加强公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建设,支持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接受学前康复教育。

    支持普通职业院校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支持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职业院校联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鼓励普通学校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入学。设置随班就读区域资源中心或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

    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也被十四五规划当做重点提出。

    《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重点项目》要求,今后五年将继续开展“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层文化设施,增添必要的文化设备,推动基层创建一批残健融合文化服务示范中心(站、点)。

    为盲人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大字读物、数字阅读、无障碍电影电视剧等产品和服务。继续开展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推动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区)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盲文图书和视听文献资源。鼓励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提供无障碍影视服务。

    加强残疾人融媒体平台建设,依托网络视听媒体开设残疾人文化宣传专题节目。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支持残疾儿童少年艺术教育。扶持一批吸纳较多残疾人就业、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基地。

    ●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残疾人生活便利程度

    在十四五规划中,“无障碍环境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

    根据《无障碍设施建设项目》要求,未来城市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城市中大型公共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和居住区的停车场按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客运船舶、公共汽车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配备。

    优先推进国家机关和交通运输、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服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教育、体育、康复托养、养老机构、特殊教育、社会福利、邮政、电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无障碍改造。

    居住建筑、居住社区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旅游景区等无障碍公共厕所建设。

    为了实现残疾人在数字时代不掉队,《信息无障碍项目》提出,将完善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残疾人组织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大厅信息无障碍建设。

    推进自动售卖设备、医院自助就医设备、银行自动柜员机、地铁自助检票设备、机场自助值机设备等自助公共服务设备的无障碍改造。

    据《无障碍示范引领项目》要求,今后我市将努力建设全国无障碍市县村镇。实现1个以上县市区和若干个村镇全国无障碍建设达标。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另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性要求,今后,我市要实施残疾人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项目。配置专业设备和器材继续支持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设施建设。

    鼓励人口20万以上的县(市)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尚无精神卫生福利设施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区)建设1所以上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每个县建立1所以上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市辖区要依托市级精神卫生机构按照“一区一所”的标准建设。

    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服务平台,为基层康复机构、残疾人、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指导和服务。

    发展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按比例就业年审系统和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管理系统的作用,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

    建设残疾人服务大数据,建立残疾人口基础信息和服务需求、服务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数据的联通共享,推动精准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