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三精”防护 大江小河更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治理后的霞湾港水清景美。 通讯员供图

    ▶游客一边观赏茅太渠,一边体验“步步惊心”桥。通讯员供图

    ◀石峰区可视化智慧河湖监控平台。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俞强年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尹煜尔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实好河长制,守护好“一江碧水”,是各级党政干部的职责担当。

    河长制实施以来,石峰区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水域水质持续稳定好转,水生态环境日趋改善,迎来“绿茵茵、水灵灵”的河湖风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管护目标。

    连日来,记者走访石峰区的城区、乡村,观赏该区的大江、小河,看到的是因水而美,感受到的是幸福升级。

    这里,成果可圈可点,经验可赞可叹。这里,保护和治理的成效缘于治水新经验:即,水系网、人防网、技能网“三网”防控,精准对标、精细落实、精致创建“三精”管护。

    现场

    1

    大河:一江碧水绕新城

    地点:湘江石峰段

    站上石峰大桥眺望,湘江逶迤东来,滔滔西去。河岸上,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社区网格员巡河清杂。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重磅推出深度专题报道《重重困难下,他们如何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重任?》,湘江石峰段的治理备受全国瞩目。

    湘江要治理好,清水塘是绕不过去的“拦路虎”。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源头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战略目标,搬迁改造全力推进,一举关停搬迁中国企业500强株洲冶炼厂在内的261家企业,彻底截断了污染源头。

    污染的根子拔除了,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废水处理及河堤生态修复、绿化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霞湾港治理工程、老霞湾港治理工程、大湖治理工程等9个项目陆续完工。

    记者了解到,湘江石峰段从水到岸,每个排口都实现有效管控,特别是该区采取“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举措后,“四乱”问题及时发现,同样快速整治。

    现在,清水塘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新样板”精品,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旧动能有效转换,重金属污染彻底消除,清水塘地区也退出全省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茵茵、水灵灵。

    现场

    2

    城区港湾:黑臭水体不复返

    地点:霞湾港

    霞湾港,一湾清水入湘江。漫步霞湾港,只见港中清水悠悠,堤岸绿草葱茏。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白鹭重新在这里低翔,治理后的霞湾港绿意盎然。

    “‘黑色’走了,‘绿色’来了。”新华网记者张晶走访霞湾港后如是感慨。

    霞湾港,北起旱塘,南至湘江入江口,全长约4.63公里。其流经的清水塘老工业区,200多家冶炼、化工等企业的生产废水通过霞湾港直排湘江,历经数十年积淀,霞湾港形成近5公里的重金属污染带,因为含有大量镉、铅、汞、砷等工业废水,也被人们戏称为“五彩河”。

    “这个河段,最深处重金属污染底泥达20米,成为湘江流域的‘心腹大患’,直接影响湘江下游长沙、湘潭等上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石峰区河长办工作人员表示。

    “原本在田间、在山丘悠然自得流淌的水流,变得粘稠、浑浊了。污染最严重期,酱油色的重金属废水混合着白色的石灰水从排污口滚滚流出。”石峰区霞湾社区居民冯玉霞说。

    下决心、出重拳,霞湾港整治拉开了帷幕。

    刮骨疗毒。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投资逾2亿元,实施排污口整治、港水截留清淤、施工废水处理及河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共清理河道底泥4.9万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米,处理废水4.75万立方米。二期工程进行市政生态绿化景观建设,极大限度地减轻排入湘江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改善湘江水环境质量。

    清源治本。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关停退出,彻底切断了污染源。

    如今,石峰区通过河长管护,对霞湾港实行三级河长管护,增设高清摄像头实时进行监护,对河道内外常态化管护,确保了湘江霞湾段水质提升到Ⅱ类。“变美了的霞湾港,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美的礼物。”冯玉霞笑呵呵地说。

    现场

    3

    乡村小河:水美乡村气象新

    地点:井龙街道茅太新村茅太渠

    冬日里的茅太渠,水流不多,但清澈见底。岸边,几个游客坐在岸边,悠闲地垂钓。

    在村民的心里,茅太渠是他们心中的母亲河,流淌了上百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村民介绍,茅太渠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小河,流水由山泉和雨水组成,上游流经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杨林新村,在茅太新村长约2.7公里,然后一路奔流至龙母河,最后汇入白石港。

    74岁的周光辉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捉鱼虾,家家户户洗菜做饭都用这里的水。但后来,因无人管护导致渠道受阻,水质变坏。经常,水里散发出的恶臭味,从他家的门窗钻进来。

    “茅太渠曾经病得不轻。”茅太新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张章介绍,因为几十年未曾清淤疏浚,河床淤积严重,岸坡崩塌,水利设施完全瘫痪,丧失了行洪灌溉能力。一到汛期,水漫出堤坝,淹没两岸的庄稼,影响沿线300多户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仅如此,还有上游的工业废水和村民家的生活废水直排渠道,流水经过的落差地带,常见近一米高的泡沫,水里的鱼和虾都被毒死。

    “石峰区摸清水系家底,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以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李阳介绍,这两年来,区农业农村局联合镇、村,对整个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并加宽流域横截宽度,确保水系能正常发挥灌溉、行洪等功能。特别是,针对排污问题,对沿岸的工业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进行三格式处理,还建设生态护坡护岸,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建成了一条适宜生活的生态景观河道。

    整治后的茅太渠以新颜迎客,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经验之谈

    1

    水网、人网、技网

    “三网”防控

    水与岸、城与乡,一张网推进,水生态环境向美、向优,“人防”+“技防”,为河湖管护拴上“双保险”。如今,石峰区水域水质持续向好,湘江石峰段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区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全区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水系网:石峰区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思想,科学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统筹推进水底、水面、水岸“三位一体”协同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同步管护,确保生态河道全面向好。河长制实施以来,石峰区区级“河长制”管理的江河湖为“一江三港”,即湘江(流经石峰区8.8公里)、白石港、霞湾港和田心港,总长度25公里;乡镇级“河长制”管理的水库共7个(大华、夹坡、寒坡、芭蕉、长塘、红旗、龙塘),实现水域的长管长治。

    人防网:石峰区以“五化”建设为契机,探索精准化人治模式。在全市积极探索“五化”模式建设的基础上,石峰区创新性地落实河长制工作,积极探索精准化治理新模式。一是捋顺机制,明确各级责任。按照“四办合一”要求统筹领导调度职能,整合部门人员力量,解开“九龙治水”困局。以高位推动压实成员单位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系统化管护模式。二是完善机构,保障基础工作。配齐“一办三长两员”,充实人员力量;明确阵地建设“六有”,完备办公条件;自上而下的标准化建设助推河长制工作“有名”“有实”“有力”。三是创新模式,提升管护效率。按照河湖管理、森林防火、环境卫生、殡葬改革、控违治违“五员”和河长、湖长、路长“三长”合一模式,将网格化管理模式纳入河湖治理体系,通过培训使网格员明确自身职责,实现网格员与各级河长管护的“无缝对接”。既整合了人力资源,又使河湖治理更加精准,形成规范有力的常态化工作模式。

    技防网:石峰区以科技力量为支撑,实现智慧化河湖治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网格化管理的“人治”基础上,石峰区加强科技投入,巩固治理成果再提升。新增14组独立存储、专网专线的球体监控设备,建设出全覆盖可视化智慧河湖监控系统,使得河湖管护更加智慧。可360°旋转的高清摄像头,日常监控全流域河道范围内是否存在乱堆、乱排、乱采、乱建等情况,工作人员及时对问题进行跟踪处理。进入汛期后,还能对各水库及河流沿线水位进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掌握雨情汛情。“智慧河湖”监控系统依托网格化信息平台,由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统一整理河湖问题,区河长办安排专人定期参与监控轮值,实时掌握河湖动态,让河湖污染无所遁形。科技的加持提升了河湖管护的效率,消灭人治管理的盲区。

    经验之谈

    2

    精准、精细、精致

    “三精”管护

    以“河长制工作创新年活动”开展为契机,石峰区把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对标对标中央环保督查要求,落实省、市总河长会议精神,开展河长制重点工作“百日攻坚”行动,落实落细相关工作。如今,该区通过重点部分治理,推动株洲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获评“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色青山典范城市”。

    精准对标:对标对表,全力狠抓中央环保督查涉河涉水4个交办件的整改销号工作,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任务销号。落实省、市综合组会议精神,各河委会成员单位任务分工,责任明确对标对表,全力攻坚。区农业农村局启动临江路2公里建设,目前一期已经完成1公里,分段完成了田心干渠9.7公里整治工程;严厉打击非法捕鱼,共查处非法电鱼、捕鱼案件8件,涉案人员10人,责令其前往株洲港桥洞口附近水域增殖放流1.5万余尾鱼苗;劝导垂钓人员120余人,收缴钓具40余副,湘江禁渔工作进入常态化监管;启动红旗、龙塘等两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12月前完成工程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与灌溉稳定。区住建局对全区污水管网进行大排查,目前相关数据已上传至系统。区生态环境石峰分局完成了湘江80个排口的摸排工作。区清水塘公司启动26万平方米的清水塘城市公园(含14万清水湖)的绿化、道路建设,完成14万平方米清水湖建设工程及相关净化、防汛一体的附属工程。

    精细落实:源头治理,持续推进清水塘环境治理,全面实施重金属土壤修复,启动厂区内污染场地治理,基本完成30万吨遗留残渣废液处置,建设霞湾等4条生态景观带。分段截流,实施田心干渠9.7公里整治工程,打造贯穿全区4个街道的最美水系;建成茅太新村主水渠样板河工程;完成新民路主排渠6.5公里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湘氮一区等60多个小区的雨污分流;建成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场所18处,完成分散式污水处理900余户,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基本消除。全面管护,人防+技防为河道管护拴上“双保险”,行政河长+民间河长齐心协力守护一江碧水。

    精致创建:以河长制创新年为契机,创建河长制工作品牌。做实“河长制+产业”的融合文章,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清水塘片区在完成冶化产业退出后,在新产业导入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成功引进科技文化未来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注册新业态企业727家。田心片区紧盯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生产工艺全面升级换代,有力推进了园区减污降排。“河长制+乡村振兴”不仅让群众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福利,还收获借水兴旺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造现代化水环境治理的智慧河湖体系,用制度稳步推进人防建设,依托网格平台,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形成“1+1”大于2的效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