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百年岁月 峥嵘下的个人与国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韩三平和黄建新指导的《建党伟业》聚焦了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一段不平凡的红色时期。作为革命的主旋律电影,影片并未以“硬政治色彩”作为叙事方式,而是将个人的微观叙事与国家的宏观叙事相结合,通过塑造立体的人物角色,将观众带入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

    该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一直叙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共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在不同的历史革命单元时期,影片又采用了宏大的空间与微小的细节叙事方式相结合,将这一时期中重点的革命者的人物群像动态的表现出来。

    感情是影片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塑造立体人物形象的重要维度。这些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带着光环的英雄主角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形象。不难发现革命与爱情之间所隐喻的关系,二者互相影响,彼此冲突,但又互利。不过,在很长时期内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革命者的形象是缺少爱情的。在影片《建党伟业》中对革命者有了儿女情长的描写,甚至是对英雄人物。

    影片中蔡锷在乘坐火车离开之前与小凤仙告别,“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大家都知蔡锷爱美人不爱江山,但却为了中国的前途放弃了美人的浪漫,又有多少革命时期下人物的无奈。以往影片中毛泽东形象多为单一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但在本部影片中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是充满着烟火气的,两人的相遇和两人的告别都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变化。教科书里的革命者和英雄人物跃然纸上,出现在视线里,带着鲜活的生命。

    短短的119分钟,将10年的风云呈现在眼前,将百年的政党经过的风雨置之眼前,将锤炼千年的爱国情怀深埋人心。在诸多单元里,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贯穿始终,从剪发、参军、退役、北上、南下等方面对他进行了刻画,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爱国情感是《建党伟业》要传达的重要理念,爱国并非是口号,也并非是某一小众或个人,而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当时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青年大学生走上街头、书写血书、激愤呐喊,严惩国贼,表达着对国家的赤城与热爱。看到荧幕上这些意气风发的人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也像鲁迅先生笔下那般,摆脱冷气,做向上走的青年,发光、发热,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