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沈全华 通讯员/付强
又到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收官阶段,距离年底还有1个多月,我市要怎么做好这道题,才能交好答卷、拿到高分?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11月19日,全市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攻坚冲刺会议再吹进军号,要求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行动,真抓实干,确保株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轮驱动亮成绩,无较大以上事故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抓源头、除隐患、治顽疾,强力推进集中整治行动,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截至11月10日,全市未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亡人事故起数及死亡数量实现“双降”,同比分别下降5.95%、8.48%。在1月至9月全省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株洲排名全省第3名。
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源于我市四轮驱动凝聚合力。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党政重视持续发力。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主动谋划、靠前指挥,将集中整治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抓严抓实,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开局就是决战,隐患整治稳步推进。截至11月10日,累计治理各类道路风险隐患122处。其中,渌口区、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风险路段全部整改到位。59家重点货源单位全部安装出厂称重设备和技防设施,并接入县级治超平台;141名涉毒人员被注销驾驶证,3人被注销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308台被查获的“百吨王”全部落实“一超四究”制度。拆解报废变型拖拉机376台,完成率达83.9%,完成省定目标。其中,荷塘区、云龙示范区全面完成任务,消除了一批道路上移动的安全隐患。
发现它就不要放过它,对交通违法坚决说不。全市查获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64.4万起,其中酒驾、醉驾、毒驾违法行为3796起,“百吨王”308起,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简称“摩电”)违法行为12.6万起,超限超载470起。其中,茶陵县、石峰区、炎陵县查处力度大,成绩靠前。9月启动的“戴帽工程”进展迅速,城区摩电骑乘人员戴帽率达75%,县(市)的戴帽率为66%,骑车必戴帽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舆论引导先行,安全交通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各部门充分运用“台、报、网、端”等传统体和新媒体开展宣传,营造了强大的宣传教育阵势。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成员单位在央级媒体有效发稿7篇、省媒体125篇、市级媒体730篇,市级“双微”平台发布信息1200多条,文明交通、安全出行成为一种思想自觉。
五块短板需补足,自我加压向前行
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
在前10个月的全市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中,各县(市)区排名情况如下:第一组依次是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云龙示范区、天元区,第二组依次是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渌口区、攸县。
对照先进找差距,有做得好的县(市)区,也有做不理想的工作。从目前来看,市县两级还有五块短板要补足。
受历史原因影响,风险隐患治理较为滞后。全市排查出来的44条未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的道路,仅整改验收完成21条。尚未验收的23条道路主要原因是智能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有的是电子警察、卡口和信号灯未建设到位,有的是建设单位未采购接入交换机和储存服务器,导致信号灯及电子警察无法接入智能交通系统。换句话说,这些道路已通车多年,仍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还有72台已注销(非灭失)变型拖拉机未报废拆解,还有4台57座以上大型客车未淘汰,这些都可能变成马路杀器、定时炸弹。
源头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力度不够。个别企业虽被点名,却整而不改。荷塘大道、铜霞路、320国道醴陵段、106国道皇图岭段等路段超限超载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影响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重点交通违法查处,还要继续加油。目前,“百吨王”查处在全省排名第一,还有4项数据全省排名靠后。
道安办实体化运行、行业部门专项整治行动也有不足。我市各地道安办已挂牌成立,还需进一步落实实体化运行。依法取缔、查封或处罚无证照、超范围销售低速三四轮电动车及以虚假宣传手段欺骗消费者购买等情形的销售企业(门店)等,查处非法生产改装车辆案件及维修企业非法改装机动车案件等,进展也不理想。
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各成员单位考核排名不均衡。其中,市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全省排名前三,还有4个单位排名不理想,还需发挥优势抓长板、迎难而上补短板。
决战“小目标” 六招齐发打造顺心路
全力攻坚冲刺,确保进入全省前三名,这就是我市交通问题顽瘴痼疾集中整治行动的“小目标”。
虽然前9个月考核我市暂居第3名,但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压力还是很大的。
压力就是动力,精准发力治顽疾。建好路,严格按照“一单四制”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深入推进“生命防护工程”、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精准治理风险路段。新改扩建道路未落实“三同时”路段,要完善安全设施、规范整改标志标线。交警部门已安排技术人员对每条道路建设情况进行了逐一摸底,对建设单位进行指导。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督促业主单位和建设方迅速完善相关道路电子警察、卡口、信号灯建设,采购接入交换机和储存服务器,迅速验收,确保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管好车,始终紧盯“两客一危一货一校一面”8类重点车辆。综合采取路面查、落地核查、跟踪追查等措施,实行滚动清理、精准打击,确保全面清剿、彻底清零。对4台未淘汰的57座以上大客车,将采取回购、补贴、置换等政策措施,确保年底前清理到位、对账销号。依法取缔、查封或处罚无证照、超范围销售低速三四轮电动车及以虚假宣传手段欺骗消费者购买等情形的销售企业,加大查处非法生产改装车辆案件及维修企业或“黑窝点”等非法改装机动车案件。
看好企业,抓牢源头治理。排查出来的20万吨以上的重点货运源头企业已经全部安装了出厂技防设备,要逐步对20万吨以下的货运源头企业安装出厂技防设备,将超限超载压制在源头。市县两级治超部门要加强治超信息平台的运用,加强重点货物源头企业监管,及时通报处理超限超载进出厂(场)车辆,落实对源头企业的24小时动态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大路面联合治超和源头企业监管力度,对现场查获的超限超载违法,一律追溯到货物源头企业,该约谈的一律上门约谈、该罚款的一律予以罚款、该整顿的一律停业整顿。
宜将剩勇追穷寇,扎实推进“戴帽工程”。强化路面管控,要紧盯城区道路、城乡结合部、农村集市等重点路段,赶集赶圩、红白喜事等重点时段,严管骑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闯红灯、非法加装伞具等重点违法行为,持续保持严管高压态势。强化行业监督,对骑乘摩电不佩戴安全头盔的公职人员,一律通报其单位并进行媒体曝光;未配备安全头盔的共享电动自行车,一律不得向市场投放;对快递外卖行业从业者不佩戴安全头盔的,一律依法处罚并约谈所属企业。强化宣传引导,聚焦党政机关、街道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等重点单位,快递外卖小哥、进城农民工和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依托农村“大喇叭”、抖音、微信等平台,持续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着力提升安全意识。
强化舆论引导,做好总结推广。各县(市)区整治办和各职能部门将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宣传,要高度重视亮点推介、特色打造和典型挖掘等工作。及时提炼和总结整治行动中的亮点特色,及时与省、市整治办对接,争取形成工作专报和亮点工作。对一些好的新闻线索和素材,要组织谋划往各级媒体上进行推介,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株洲经验和模式。
整合资源,久久为功。结合集中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深层次交通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市、县两级道安办实体化运转,充分发挥道安委议事协调、综合指导和落地推动等职能,健全督导检查、约谈督办、考核奖惩等制度,推动部门全面履职。将政策、资金上向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倾斜,全面推进创建道路交通平安乡(镇)、村工作、两站两员建设、道路风险预警评估等工作。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不断深化客危车辆、超限超载、非法营运、非法车辆等领域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违法信息线索通报和落地核查,彻底挤压违法违规行为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