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廖智勇
11月18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攸县籍专家单杨与王双飞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株洲籍院士增加至7人。此外,还有3位院士长期或曾经在株洲工作生活。他们都是株洲的荣耀。 那么,这10位院士分别是谁?与株洲有什么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整理。
在株洲工作过的院士
刘友梅: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刘友梅,1938年2月生于江西省上饶市,被称为“中国电力机车之父”。曾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速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轨道电力牵引动力装备的设计与研发,填补了我国电力机车的多项空白。
1961年,23岁的刘友梅从上海交大电力机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株洲田心机车厂。5年后,厂里的前苏联派驻专家全部撤走,中国机车工业面临困境。1968年,株洲电力机车厂启用当时年仅30岁的刘友梅出任韶山1型8号车的总体设计师。
1971年至1980年间,刘友梅先后主持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改进,实现了中国铁路运输电气化的梦想。此后,他又主持多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填补了国内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空白,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刘友梅首创了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新模式,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世界首台全程无网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
刘友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很多高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不仅开出高薪,甚至为他准备房子,然而他全都拒绝。“这辈子我哪都不去,就在株洲搞科研。”刘友梅说,通过株洲电力机车厂这个平台搞科研正是他最擅长的,是公司培养了他,不能忘本。
尹泽勇: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尹泽勇,原籍江苏省宝应县,1945年2月出生于重庆,航空发动机专家。曾任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发工作,是我国第一种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使用的涡扇发动机的总设计师。
1970年,25岁的尹泽勇来到刚组建不久的中航动研所,很快显现出了其在航空动力研究方面的才能。数十年磨一剑,2001年,尹泽勇主持研制出我国首台涡扇发动机。随后,他又成功研制出某涡轴发动机,完成了我国涡轴发动机研制方式从仿制向自主研发的根本转变。该成果先后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研制金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数次获奖,尹泽勇共获得奖金约200万元,然而,他全部捐了出来,设立玉龙基金会,用来奖励株洲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2011年,尹泽勇调任上海的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客发动机总设计师。然而,他对株洲这座工作了40多年的城市、对株洲通航产业发展一直念念不忘,时常打电话与原株洲的同事、同行们交流。
丁荣军: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丁荣军,1961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曾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牵引控制、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的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1984年,丁荣军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毕业后,入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所前身),扎根30余载。
2009年,丁荣军出任株洲所执行董事、总经理,作为公司“掌门人”,他率团队立足于自主研发,突破封锁和垄断,取得了从大系统到大部件、从关键材料到关键工艺、从核心器件到核心软件全方位突破,形成了一批专利技术和系列新产品,结束了我国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没有自主“机芯”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其技术辐射应用到多个领域,确立了株洲所在全国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技术优势。伴随着科研上的成功,很多来自深圳、广州的外商慕名找到丁荣军,许以巨额报酬,希望丁荣军能为他们工作。然而,丁荣军从未对诱惑动心,他认为大城市时间和精力上耗费的成本太高,宝贵的时间应该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科研就是我的爱好啊,做研发就是享受生活。”丁荣军表示。
株洲籍院士
苏纪兰: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苏纪兰,1935年12月生于株洲攸县,物理海洋学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开放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提出过不少独特的见解,在国际会议上受到重视,也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海洋之子”。
苏纪兰的孩提时代是在祖国遭受日寇欺凌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从他一岁多开始,母亲便带着他离开家乡攸县,随父亲四处奔波,时局动荡的年代,苏纪兰一家几经辗转迁往宝岛台湾。他成年后前往美国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颠沛逃难的童年记忆,成为苏纪兰励志要为振兴中华出力。1971年,在夫人袁立宜的支持下,他变卖了美国的房子。8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带着家人回到祖国,进入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工作。
苏纪兰通过多年研究长江入海径流对杭州湾水文的影响,首先提出潮致底质冲淤的有效模拟方法,系统地揭示了浙闽沿岸上升流与沿岸锋的关系。“黑潮”是太平洋西边界上南北流向、高温高盐的一股强大暖流,从1986年起,中日两国海洋学家开始了为期7年的联合调查研究,苏纪兰是这一课题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通过多年来对中国近海环流的研究,苏纪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的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发表了100余篇有关河口和大陆架动力学方面的论文。
李惕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输血物理学部院士
李惕碚,原籍株洲攸县,1939年生于重庆,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在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李惕碚的父亲李乐元是株洲攸县人,1932年从北平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由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推荐,来到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做研究员,李惕碚的“碚”便是因此而得名。
本是化学专家的李乐元在李惕碚高中时开始自学原子物理理论,他对儿子寄予厚望。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惕碚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实验核物理专业,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核物理研究。
李惕碚在中国国内倡议和组织开拓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银河系伽马射线源的统计模型并获国际共识。建立了寻找超高能天体的计算公式,已成为宇宙射线和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的一个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研究快速变化现象的时域谱方法,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李惕碚十分关心湖南的发展,他多次回到湖南开展学术交流,到高校办讲座,并勉励学子们利用好当今社会的良好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敢于质疑与自我质疑,不断取得进步。
罗锡文: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罗锡文,1945年12月生于株洲天元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旋耕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
罗锡文的办公桌上,摆着几件农业机械的模型,这是他毕生事业的缩影。幼年时代的罗锡文常帮父母干农活,农忙时节总是累得直不起腰,当时他就想,何时不要人力来插秧、收割就好了。儿时的梦想让他走上了农机技术研究的道路,并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罗锡文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创新研制成功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突破了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关键技术。2021年11月,罗锡文主持的项目“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株洲人,罗锡文十分关心家乡的农业发展。今年4月,他带着最新的“无人农场”技术回到株洲,想让“无人农场”项目在家乡开花结果,用现代农业技术反哺家乡,为家乡农业发展献智献力。
谭铁牛: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谭铁牛,1964年1月生于株洲茶陵县,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专家。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在许多重要领域得到实际工程应用。现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学生时代,谭铁牛成绩优异,但家庭拮据的现实不得不使他做出读完中专就外出打工的选择。然而关键时刻,茶陵县政府和茶陵一中破例减免了他的学杂费,同时给予最高额度的助学金,让他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习。家乡人民的厚爱让他发下了“将来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宏愿。
1980年,谭铁牛考入西安交通大学。5年后,他远渡重洋,到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求学深造,顺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他通过公开竞聘获得英国知名学府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
身在海外,心在祖国,在英国13年,他始终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回国前,谭铁牛和妻子都捧着英国雷丁大学的“铁饭碗”,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中国许多科研领域刚刚起步,为坚定回国决心,他和妻子毅然变卖了在英国的所有家当。
回国后,谭铁牛在计算机视觉监控、模式识别提出许多开创性理论。他提出的基于定序测量的虹膜识别理论,建立了算法设计的框架模型,解决了虹膜图像获取、虹膜区域分割和虹膜特征表达等难题。提出的基于环境约束的视觉计算方法,使计算机视觉更加符合人的视觉机理,解决了视觉计算中的一些病态问题,改善了计算效率与鲁棒性。
“没有家乡人民的支持,便没有我的今天。”虽然常年在外地工作,可谭铁牛始终心系家乡,2006年,其母校茶陵一中举办百年校庆时,他还捐资10多万元设立了贫困生奖学金。
陈国强: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陈国强,1963年9月生于株洲攸县,医学病理生理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分子发病学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系统性创新成果。
陈国强幼年时家庭条件贫寒,一家老小靠着父亲一点微薄的薪水养活,生活很拮据。他从小就有当科学家的梦想,但由于身处特殊年代,学生时期他不得不“半农半学”。陈国强学习十分用功,大学时期成绩在班上一直很拔尖。奋发上进的他得到命运的眷顾,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又得到中国血液学界领军人物陈竺的亲自指点,逐渐在医学领域暂露头角。
1996年,陈国强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该校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工作。他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在建立和完善蛋白质组学技术,尤其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前肿瘤干细胞研究、非编码RNA研究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技术体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学研究提出新的线索。
单杨: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
单杨,1963年2月生于株洲攸县,食品工程专家。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食品工程科技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后,研制的产品大量出口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1986年,刚刚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单杨参加了欧共体援助项目“发展湖南果蔬加工试验示范”的面试。原西德专家Peterson教授在一批学生中选中了他,单杨被派往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农业化学与食品技术研究所交流学习。
回国后,单杨快马加鞭组建了食品加工团队,刚起步时只有7人,基础薄弱,资金紧张,都是身兼多岗。经过不懈努力,其团队在柑橘加工领域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并形成了一整套产学研用技术模式。
今年是单杨从事食品加工研究的第36个年头。作为果蔬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的食品工程专家,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市场垄断,用自有技术支撑中国农产品走向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实现从“OEM贴牌代加工”到“ODM自主设计”再到“OBM自有品牌”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华丽转身,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根本转变,为我国食品品质在国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王双飞: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
王双飞,1963年9月生于株洲攸县,植物纤维科学与造纸工程专家。现任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造纸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在纸浆清洁漂白与废纸清洁制浆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王双飞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和“863”重大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纸浆清洁漂白的“卡脖子”难关,实现了造纸及发酵行业有机废水处理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成功研发出“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彻底结束了国外企业依靠技术垄断30年牟取高额利润的时代。
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王双飞院士。王院士表示,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攸县老家。攸城老街、酒埠江、灵龟峰、白龙洞……家乡的著名景点他如数家珍。
王双飞表示,近十年来,株洲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几年前,他和株洲608所还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有相关项目在芦淞区落户。
“我很看好家乡的发展,以后有机会,我要带着家人和同事经常回来看看。”王双飞说。
王双飞院士十分关心家乡的学子们,他说,青年学生就是中国科研力量的后备军,他希望株洲的学子们要树立家国情怀,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不能只看未来什么专业赚钱多,还要看看国家哪些领域人才紧缺,主动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发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将中国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担子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