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胜潭:跨越海峡来追梦 “大院乌龙”茶飘香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古胜潭在龟龙窝茶园。月月 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张和生

    冬阳普照,温暖而和煦。11月19日,炎陵县大院农场龟龙窝茶园,负责人古胜潭带领员工们清除园内杂草,利用石硫合剂灭杀虫害、病菌。山下的制茶厂内,茶香萦绕。

    人们都说茶园是古胜潭的“儿子”,他总是笑笑,因为在他心里,原本就是这分量。

    古胜潭,今年76岁,台湾人,来炎陵24个年头了,不管时空怎么变化,不变的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喜欢站在茶园山上远眺东南,那是他家乡的方向。

    20多年来,自他在“茶祖之乡”炎陵龟龙窝种下第一株茶树苗起,台湾乌龙茶在这里深深扎根,开枝散叶,种植面积多达1500亩,茶叶远销海内外。

    手捧首批干茶,他的眼睛湿润了

    站在海拔1600多米的龟龙窝茶园,古胜潭侃侃而谈:来大陆前,他在台中经营果园和养鸡场,是当地较早富起来的农民之一。

    1990年,古胜潭投资股市失败,恰逢台湾实行外贸开放,大批国外农产品涌入台湾,冲击了当地农业,古胜潭的种养业难以维持下去。

    1997年,时年46岁的古胜潭与人合伙筹资400万元人民币,来到炎陵投资,希望开始新的人生。他在大院农场种植当时台湾畅销的新世纪梨。然而,高寒多雨不是将梨树冻坏,就是将花苞或幼果打落,忙活了5年,没有效益。无奈,一同来投资的3位台商撤资走人。

    “当时,我也想过放弃,但更多的是不舍,多年经营,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古胜潭说,合伙人撤走后,他独自留下来。

    炎陵是“茶祖之乡”。从小种茶卖茶的他,尝试种植台湾乌龙茶。经反复考察选址,他相中了大院农场深山处的龟龙窝。

    龟龙窝很偏远,离最近的住户8公里山路。古胜潭在这里搭起一座欧式木房,做起孤独的“守山人”。

    创业初期资金紧缺,大院农场无偿为他提供了加工茶叶的场地。当地负责人说:“古先生漂洋过海来大院种茶,同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帮助他。”

    当地村民对他很友好,主动去跟他聊天,自发送一些当地特产或时令瓜果给他品尝。茶园架电、修路期间,当地很多村民主动帮忙,让古胜潭感受了家的温暖。

    就这样,在这片纯情的土地上,古胜潭的创业激情重新被点燃。

    然而,2008年冬,一场罕见冰灾将茶叶树全部冻坏,望着这一切,他欲哭无泪。

    然而,他没有被击倒,带领员工将上半截冻死的茶枝锯掉,套上塑料布;将完全死掉的茶树连根挖掉,补种新茶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龟龙窝首次收获了800公斤干茶,14年的长久坚守终于有了收获。捧着干茶,闻着缕缕清香,古胜潭的眼睛湿润了。他泡上一杯,顿时心花怒放。

    主动当起“领路人”,3000多农户种茶脱了贫

    近日,位于中村瑶族乡龙凤村的神农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着清理茶园。“一亩茶,十亩田。”该公司总经理杨健雄说,当地村民依靠种植茶叶,打了“翻身仗”,茶叶亩均收入5000元。

    以往,炎陵农民祖祖辈辈土里刨食,水稻亩产收益不到800元,经济发展步子迈不大。在古胜潭的影响下,龟龙窝附近200户余农户纷纷种上了软枝乌龙茶树。他不仅提供茶树苗,还义务指导村民们种茶、制茶,并承诺回收鲜茶叶。采茶时节,古胜潭的茶叶基地为100多个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2019年,基地支付劳务工资近200万元。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经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发展茶产业成为当地脱贫的一条新路径,新茶园不断涌现,现已形成大院、中村、龙渣、龙溪、船形等基地。如今,炎陵县茶园总面积增至3.55万亩,年产量320吨,年产值2.6亿元,带动3000余农户脱贫致富。

    不仅种植面积扩大了,茶叶质量也提高不小。全县有30多个茶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龟龙窝茶园生产的茶叶获得第三届亚太茶茗大奖赛特别金奖。

    古胜潭告诉记者,其实台湾的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等名优茶均来自大陆,两百多年前才随闽粤湘的商人们迁徙、漂洋过海到台湾。冻顶乌龙,就是清咸丰年间林凤池赴福建考举人时,将武夷的茶树带到台湾南投县冻顶山成功种植的。

    每次回台湾,古胜潭会带上龟龙窝茶叶送亲友。以茶传情,两岸民间交流也在清茶飘荡的幽香中,传播开来。

    两地相距千里 但语通脉连渊源深

    “炎陵大多是客家人,我虽然不会讲客家话了,但能听懂,无形中有一种亲近感。”在炎陵这些年,古胜潭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古胜潭说,他老家及周边村子的人都是客家后裔,因长期异化,许多人不讲客家话了,但他老婆老家那边仍讲客家话,沿用客家习俗。她每次来到炎陵,跟当地客家人直接对话。在大陆听到客家话,她感觉很亲切。

    古胜潭告诉记者,据族谱记载,他是广东省梅州市迁台第7代。上世纪90年代初,他大哥曾多次回梅州认祖归宗,并代表全家人捐献10万元人民币,在祖籍地修建了一座古氏家族宗祠。

    1997年,他来到炎陵后,跟当地古氏族人也有联系。据查,炎陵的古氏也是来自梅州,同属于新安堂,同出一脉。他是胜字辈,按照辈分,他应该叫炎陵“友”字的人叔叔。

    古胜潭茗了一口自产的红茶,悠悠地说,小时候,逢年过节,父母带着兄弟姐妹去附近的圣贤堂祭拜神农大帝。如今,他每年都去炎帝陵祭拜,焚一柱香,许几个愿,祝愿家人平安,祝愿事业蒸蒸日上。

    回忆往事,古胜潭思绪万千。刚开始,他不习惯炎陵这边的辣椒、重油等,如今他不仅爱上了湘菜,甚至还能涮麻辣火锅,吃当地人喜欢的花椒油。

    “我亲眼见证了大陆的快速发展,要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他说,刚来时,大陆各方面落后,如今发展日新月异。他打算今后就在炎陵养老了,笑称自己上半辈子是台中人,下半辈子要做炎陵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