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株洲日报》的那些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姜玉成

    如今,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然而,纸媒自有纸媒的优势,报纸自有报纸的吸引力。在株洲,《株洲日报》无疑在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充满着无可替代的正能量,也是株洲市民日常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我喜欢《株洲日报》,也爱读《株洲日报》。而我自己多年来与《株洲日报》的缘分说起来话还有蛮长。

    几十年来,我与《株洲日报》的缘分可谓深厚。

    记得1976年下半年,我还在上高中,《株洲日报》一位叫唐山岗的资深记者,到我就读的株洲县平山乡华石中学,为我们讲授新闻写作课。听完课以后,我跃跃欲试,写了一篇豆腐块消息,反映的是我们大队农民积极备耕,广积农家肥的事,没想到《株洲日报》竟然给足了面子,在二版给刊登了。从此以后,我与报纸真正的结缘开始了,而且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坚持给《株洲日报》和其他报刊写稿。年轻时写消息或通讯、随笔。在乡里工作时,工作和写作相得益彰。当年催促农民交公粮,下到大队和农户家中做工作,发现了一些有趣事和带共性的问题。当晚灯下花上个把小时,一篇《催粮杂记》隔不了几日即见于“日报”二版,觉得颇有些意思和成就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触逐渐向言论和杂文转移,经常有一些评论稿见诸报端,而且《不扣不等于不交》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言论还得了省、市的优秀奖。到如今,我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手上的这只笔还不曾歇息,撰写言论的习惯还依然不曾改变,常常笔耕不辍,甚至保持“高产量”。

    收藏报纸是我的一大爱好。也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我喜欢收藏报纸,而且尽量做到一张不缺,一页不少,并且对所收藏的报纸装订整齐,保管妥当,而且有空常翻翻。《株洲日报》自1985开始收藏;《株洲晚报》自创刊号开始收藏至今;株洲高新区的内部交流报《株洲新区》从第一期至最后一期,我也几乎期期珍藏!可以说,我收藏本地报纸几乎到了割不断其情和理的状态了!

    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在一个乡镇做党委宣传委员,当时的宣传委员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负责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我所在的那个乡镇精神文明氛围相当浓厚,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诸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农民运动会等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当然不能也不会懈怠。我除开按要求做好《株洲日报》的征订工作以外,还想方设法尽可能使《株洲日报》发行到村民小组,而且还动员不少农户私费订阅。在一个两万多人的乡上,征订了将近500份《株洲日报》,成为当时同等条件乡镇首屈一指的征订大户,并受到了市、县宣传部门的表彰。

    回顾自己的一生,有些跌宕起伏,也无任何成就可言。但我与《株洲日报》的这些缘分和情愫,总会在我的心中增加些许愉悦和温暖。《株洲日报》,我心中的“女神”。愿我们永远不分离,让我们时常在一起。你为时代而讴歌,我为你而骄傲和自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