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生在慰问困难户。受访者供图
讲述人:驻炎陵县潘家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李桂生
冬天的午后,远处山峦耸翠,雨雾环绕。下午3点多,我们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来到村里将打造的蔬菜种植基地考察。平整的菜地就像一张拼图,有些“方块”是裸露的泥土,有些“方块”仍有或疏或密的蔬菜。
看到这个蔬菜基地,我的心情又振奋起来。
今年5月驻村以来,我第一时间了解村情,发现工作任务比较严峻。刚来时看到村部,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办公场所比较拥挤,亟待扩建,场坪前堆着沙子等建材,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动工。
相比村里的产业,这其实是小事。一翻村里的“账本”,我发现村集体虽然没有负债,但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引进或扶持产业项目,才能推动村里振兴。但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收入从何而来?优势资源有没有?发展瓶颈在哪里?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工作队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
调研结果不乐观:村里一无资源,二无集体土地,历来靠传统农业维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硬着头皮迎难而上,我们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多次碰头,开展“头脑风暴”,广泛去外地“取经”。
经过和村支“两委”多次开会讨论研究,我们结合村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计划引进风险低、回本周期短、见效快的稳妥产业,最终敲定搞食用菌种植。说干就干,工作队先后三次带领村干部,前往攸县某村食用菌基地考察。通过看现场、咨询技术等,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与核算,最终签订一份10万棒的黑木耳菌棒订购合同。
也是好事多磨。8月,因为疫情等多方面原因,当我们带着合同、票据、公章前去支付定金时,却被告知无法提供足量的菌棒。对方也再三表示了歉意。几个月的辛苦“打了水漂”,我们工作队只好着手谋划新的产业。
从头再来,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又是一番研究,调整了村里发展产业的规划,并将蔬菜基地的打造提上议事日程,并加快了项目推进的步伐。
“只要我们不泄气、不松劲,扎扎实实加油干,村里的产业总会干出个样子来。”看着眼前的菜地,“村书记”或许也想起了曾经的挫折,给大家加油鼓劲。
从蔬菜基地回到办公室,我收到了村民潘建军的微信。
“谢谢工作队和村里的关心帮助,今天又收到了爱心人的捐助。”他在微信里表达着感激。35岁的潘建军是大病困难户,罹患口咽癌后,妻子和两个10多岁的孩子倒了“顶梁柱”,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帮助困难群众,守住返贫底线,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立即想办法,为他多方筹集治疗费用。工作队积极奔走,主动与社会救助平台联系、对接,通过水滴筹平台、社会爱心捐助等渠道,先后为他募集善款2万余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跟进,争取通过更多渠道筹集资金去帮他。“不要客气,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你不要放弃,勇敢地与病魔搏斗,加油!”我给他回了微信。那一声“加油”,也是我对自己的勉励。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