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返乡创办农家乐,吴志武收获幸福生活。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 李军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通讯员/陈志 邓丽
波光粼粼的鱼塘,正在整修的停车坪,修缮一新的餐厅。11月16日上午,云龙示范区蛟龙社区,48岁的吴志武带记者逛了一圈他的农家乐。
10多年前,年轻人纷纷奔向“外面的世界”,吴志武却怀着创业梦想回了家乡。光阴荏苒,他的梦想逐渐成真,社区面貌也越变越美。
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家乡”成了广阔舞台。吴志武说,他要争当“领头雁”,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嗅到商机,他回乡“种”下创业梦
“周末人很多,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收入上万元。”吴志武笑着介绍。虽是周二上午,他的西塘农家乐,也有10余名游客前来垂钓休闲,大多是一来就和他打招呼的熟客。
在吴志武的农家乐,七八口鱼塘,以及他承包的社区的一座水库,皆可供游客垂钓。到了饭点,游客走几步就能到餐厅,最新修缮的餐厅如今可接待三四百人。“我还自己养了鸡、鸭、羊,种了蔬菜,顾客随时点随时都有。”吴志武说。
如今他拥有的一切,是吴志武辛勤十余年攒出来的。
时钟回拨到2003年左右,吴志武仍在田心做摩托车维修。这个行当他干了10多年,积累了不少客户人脉。当他发现,去郊区乡野垂钓的人逐渐多起来,立即嗅到了商机。由于家里有两口鱼塘,他一边做维修,一边也“试水”推荐顾客去家里垂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有摩托车的人,家境都比较宽裕,也有休闲的需求。吴志武为人又实诚,维修摩托从不利用信息差宰客,深得顾客信任,交了不少朋友,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试水”的第二年,吴志武发现在家搞农家乐收入上万元,比维修摩托车还多,于是下定决心返乡创业。2005年前后,他回到家开挖新的鱼塘,扩大规模。
起初,乡亲们不理解。看到吴志武在家挖鱼塘,一位老人在旁叹息,替他担心:“假如挖了鱼塘不赚钱,以后又种不了田,你可怎么办?”吴志武笑着回答,“放心,挖了鱼塘,今后比种田赚的要多10倍。”
回过头看,吴志武的话应验了。
通过在家创业,吴志武家的收入几乎逐年增加,不仅自己盖了房、买了车;扩大农家乐规模时,他优先请社区居民务工,也给大家带来增加收入的机会。粗略一算,“现在家里每年都有三十四万元的收入。”吴志武笑着说。
坚守耕耘,让梦想在家乡绽放
“他现在的风光都是吃苦熬出来的。他是真正的勤劳致富,名副其实的追梦人。”说起吴志武,“老谢”直竖大拇指。
老谢是田心机厂的退休职工,是吴志武20多年的老客户。曾经修摩托,如今垂钓休闲,他都只找吴志武。这天,他带着亲友又来光顾,一上午钓了20多斤鱼。
这一路创业的艰辛,吴志武不想过多提及,“不管曾经多辛苦,现在的回报都证明那是值得的。”可认识他的人,都把他的艰难看在眼里。
“你看那车毛豆壳,都是他每天清早去拖回来的。”乡村振兴市派驻村工作队队长朱朝阳,指着吴志武停在餐厅前坪的皮卡车说。
原来,为了节省成本,也为确保鱼的品质,每天凌晨,吴志武都会开着皮卡车去菜市场收集毛豆壳喂鱼。“前几年,每天都要拖一吨回来。”吴志武回忆。
创业的头几年,因停电不能让鱼塘换氧,吴志武站在鱼塘边眼睁睁看着成片的鱼“翻了肚皮”,痛心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现在的他早已熟练掌握养鱼技巧,也能从容应付各种难题。“创业一定会遇到挫折,我从不记亏损,而是想办法填补亏损,总结经验越做越好。”
这不是说说而已,多年来,吴志武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农家乐的“硬件软件”。进入农家乐的水泥路,是他自费修的;刚刚修缮的餐厅里瓷砖闪亮、桌椅崭新;设想未来,他还将打造一个“小公园”,升级游客的休闲体验。
吴志武的创业梦想在绽放,社区的面貌也逐渐变得靓丽。他记得刚返乡创业时,社区的路还是泥巴路,如今,柏油路宽敞整洁、路边林木葱郁,到了晚上,路灯撒下柔和的光辉。
“家乡越来越美了,机会也越来越多,希望更多的人回来,让梦想在家门口‘开花结果’。”吴志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