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的下洞村:搭上旅游车 奔上振兴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冬暖夏凉的红军洞,可同时容纳上千人举行活动。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成姣兰

    11月18日,来自攸县求实职业技术学校的500名学生,热闹了攸县下洞村红军洞。分组野炊、唱红歌学党史,重温入党誓词,这样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昔日的攸县苏维埃第四区指挥中心所在的山洞里,变得越来越频繁。

    上午10点,从洞内伸到洞外的100余米灶台上,烟火气升腾。这样一场活动,可给当地带来一万余元的收入。

    这个红军洞位于下洞村洞里组。洞里,顾名思义,这是下洞村最偏僻闭塞的组。与外界的联系,全靠一条直通红军洞的断头公路。近二十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寻找出路,洞里组面临消失的危险。

    今年,乡村振兴的东风刮进了这个被人逐渐遗忘的山村,洞里组54户村民集资筹建洞里乐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组吃上了旅游饭。今年5月开业至今,营业额达100余万元。

    1

    乡贤带头,热火朝天搞开发

    沿着通村公路,驾车近10分钟,再步行半个小时,才能到达洞里组。洞里组交通闭塞,但是背靠大山,风景秀丽,空气质量好。最关键的是,高20米、宽40米、深100余米的红军洞,不仅有着独特的红色印记,因为冬暖夏凉,还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直以来,红军洞名声在外,吸引了不少旅游投资者的目光。这样一个宝贝山洞,给别人开发了,村里能得多少好处?开发后老年村民就业能解决吗?揣着这些顾虑,村民们回绝了一波又一波投资者。

    这两年,乡村振兴的号角越吹越响,红色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为什么不自己开发呢?

    1962年的林喜元是洞里组人,现任株洲市教育局督学,退二线前,是九方中学的党委书记。近年来,我市鼓励退岗退休人员回原籍担任第一书记。去年,林喜元回到了下洞村。

    “我在村里长大,早几年就有很多村民劝我回去,把闲置的红军洞旅游搞起来,那时工作太忙,现在快退休了,终于有这机会回来做点事。”林喜元说。

    其实早在8月12日,组里就召开了动员大会,当时通过测算,54户村民,每户筹资4万元,共同开发红军洞。“我们没有大小股东,一律4万一户,一户都不能少。”让林喜元想不到的是,仅仅8天时间,第一笔资金216万元就全部筹措到位。

    说干就干,拿着这216万元,村里成立了洞里乐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村民推选,林喜元任董事长,5名有威望有能力的本村村民担任董事会成员。另外,公司流转了1000亩山地,80亩旱地,100亩水田,搞起了开发。今年5月1日,红军洞正式对外营业,立即成为攸县郊区游的热门景点。

    “最多时一天接待3000余人,7月份营业额超过50万元。”目前,仅正常营业4个多月,红军洞营业额就达100余万元。林喜元说,要不是8月疫情,今年营业会更可观。

    2

    村民回流,内生活力越来越强

    旅游旺起来,昔日的空心村变得热闹起来。70岁的老太太,也在家门口找到了事做。

    “我们把村里能劳动的闲置人员全编了号,女人一天60元,男人一天80元,每日按照头一天预定情况轮流安排出工。”林喜元说,生产队按照老少分配适宜的岗位,既不浪费劳动力,还保护了年纪大的老人。平均下来,一个月大概每人能赚1000余元,老人生活有了新乐趣和新盼头。

    旅游旺起来,当地产业也带了起来。搞养殖、做餐饮、改造民宿,村里内生活力越来越强,外出的村民开始回流。

    林海清今年47岁,1996年起到株洲市区做生意的他,子女长大后,开始萌生回村发展的想法。在林喜元的号召下,去年,林海清回到村里,做起了村务管理和旅游管理工作。“能够带着村里人致富,以后还能在家养老,这就足够了。”林海清说。

    59岁的吴刘回元也从攸县县城回到村里,担任旅游公司的后勤部部长。20年前,因为要养家糊口,吴刘回元拖家带口前往县城做生意,买了房子。如今,儿子也在县城开店成家,他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回村了。

    家乡有了新奔头,打算退休的吴刘回元也有了新事业。儿子看到村里的发展,主动提出翻修已经倒塌的土砖房。11月17日,儿子特意从县城回来勘察自家宅基地,计划请专业人员做设计,建一栋自住+经营的新型民宿。

    像吴刘回元这样的人还有不少,预计明年,村里将迎来一波建房小高峰,破败的土砖房,终于等回了主人。

    冬季到来,下洞村将利用旅游淡季,启动全村的中长期规划,从旅游资源挖掘、运行机制健全、配套设施完善等入手,全方位提质升级。

    “要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理由来这里,子孙后代都想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喜元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