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乱象背后 折射了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解文婷

    【胡乱“挂牌”、虚假“挂牌”的背后,反映的是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背后折射的是上级部门权责混乱、下级治理能动性不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农村基层政府办事机构挂了很多“牌”,宣传牌、宣传板纷至沓来抢占村委会墙头“C”位,各种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往往是多块牌子一套人马,“挂牌”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考评与问责压力。因为“牌子”多、任务多、考评多、问责多,有人戏称“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足见基层干部不仅面临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胡乱“挂牌”、虚假“挂牌”的背后,反映的是基层形式主义问题,背后折射的是上级部门权责混乱、下级治理能动性不足。接手多重任务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执行方式往往“变形”,治理效能往往“失味”。清理与整改基层“挂牌”工作,不仅是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更是美化基层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举。

    清整“挂牌”,不仅是数量上的事,更是质量上的事。让基层先“瘦身”再“壮心”。做好挂牌“减数”,最大限度精简“有名无实”的标牌标识,去除各类“牛皮癣”内容,提前规划并保留群众需要知晓的、定期拆除过时无效的、整合统一职权相近的,切实做到摘除虚牌。做好服务“增效”,“挂牌”要并同类、抓规范,做到标牌标识统一化、规章制度规范化。

    清整“挂牌”,不仅是面子上的事,更是里子上的事。让权力先“归位”再“补位”。梳理职责“脉络”,从源头上厘清部门对应职能权限,破除职能错位。相关部门要压实主体责任、协同责任,坚持防止单纯以属地管理为原则,通过“变相挂牌”方式向基层摊派工作职责。强化监管“韧劲”,从源头上破解“挂牌”形式主义,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将需要村级履行的工作职责统一纳入村级基层治理任务清单,减无用机构、减无关事项、减无效考评。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定期加强动态监管,防止“胡乱挂牌”“虚假挂牌”死灰复燃。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清整多余的“牌子”并不意味绝对的基层减负,表面整改、实际压责往往会带来新一轮的形式主义问题。因此清整“挂牌”工作绝不能“一刀切”,而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以“减牌”为突破口倒逼各层级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才是清整“挂牌”最有意义的地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