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口水库收获中华倒刺鲃。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通讯员/陈启浪 供图
锐减之忧 洣水发出生态警告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陈启浪 罗蔚之
11月3日,从长沙出差来茶陵的李亮,特意赶到舲舫乡官溪村购买了两条长胡子的“野草鱼”,找到一家餐馆加工,和同事美美地吃上了一顿。
让李亮念念不忘的“野草鱼”正是茶陵著名珍贵鱼类——中华倒刺鲃。这种鱼曾经遍布洣水茶陵段流域,近20年来一度急剧减少,部分水域甚至不见踪影,直到最近两年才重新“游”上餐桌。这种变化与洣水茶陵段水生态的变化休戚相关,也是长江流域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一个缩影。
中华倒刺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甘醇,含有多种氨基酸,且有壮阳补中、治疗腰膝酸软之功效,是宴请宾客的上等佳肴。2014年,洣水茶陵段被批准为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成为我省唯一。
早年间,“到茶陵吃野草鱼”成为一种时尚,全县主打倒刺鲃招牌的河鱼店就有10多家。食客惦记着,渔民自然“大小都不放过”,过度捕捞使得其逐渐难觅“芳踪”。
茶陵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李秋林认为,中华倒刺鲃锐减的原因还包括水文条件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娇贵”的鱼类,不仅对水质要求高,产卵时更需要在河水湍急流域中进行。曾经的洣水河水质清澈,透明度一般在1.5至2米,水中含氧量较高,无污染,特别适合倒刺鲃生长。但近20年来洣水茶陵段拦河筑坝、采砂淘金等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对水质造成较大污染,而且整个水域变得平缓,导致中华倒刺鲃的产卵场所遭到破坏,极大地压缩其生存空间。
“上世纪90年代,洣水茶陵段还有土著鱼110余种,但渔政人员巡河时发现至少有近40种鱼类不见踪迹。”李秋林为此忧心忡忡,因为中华倒刺鲃等鱼类的锐减甚至消失,给洣水发出了警告,水生态资源恶化了。
复活之路 从保护一条鱼开始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洣水茶陵段也在常年全面禁捕范围。
问题在水里,办法在岸上。从保护一条鱼开始,茶陵县组建班子、细化方案,先后4次召开推进会,积极引导渔民上岸。2019年11月底在全市7个禁捕退捕县市区中,率先完成退捕工作;2020年6月,茶陵县城最后一家经营中华倒刺鲃的老店闭门谢客。
一边动员渔民上岸,一边开展禁捕巡逻。2020年8月12日凌晨,由农业农村和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在洣水河畔突击执法。借助探照灯强光,一个非法捕捞人员被逮个正着,并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同年12月,6名经法院审判的非法捕捞人员,在畜牧水产人员教育和陪同下,购买了近200公斤的中华倒刺鲃、鲢鱼、鳙鱼等鱼苗放流洣水。
禁捕只是水生态全面修复的开始。这两年,茶陵县不仅加大了鱼苗放流的力度,还要求各个小水电站必须采取放流鱼苗、增设鱼道等措施,恢复水生态环境。
保护与育种同步推进。在岩口水库中华倒刺鲃繁育基地的基础上,去年又在洣江街道仙源村竹塘水库布点一个鱼苗繁育基地,目前已繁育中华倒刺鲃万余尾。
“我们还和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华倒刺鲃种苗繁育。”李秋林说,如今洣水中开始重现中华倒刺鲃的身影。
长远之计 不负洣水不负鱼
随着禁捕退捕工作开展,周运红是茶陵最大的捕鱼村——官溪村的一位老渔民。在禁捕退捕之初,一直不愿意“收网上岸”。因为他捕鱼认识了妻子,又养起一个家,“不再捕鱼,将来能干啥?”
让周运红想不到的是,上岸之后,他还是吃上了“渔饭”。
2019年,官溪村将村里闲置的土地、滩涂、水域等资源整合起来统一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借着禁捕退捕的契机,在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指导下,该村走上了养鱼之路,集中养殖“娇贵”的中华倒刺鲃。目前该村鱼场面积达1000余亩,中华倒刺鲃的存塘量达10多吨,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昔日的“捕鱼村”蝶变成“养鱼村”,一批“捕鱼人”变身为“护河人”。周运红被村里聘用,专责售鱼,“中华倒刺鲃价格高,每公斤20元,株洲、长沙等地大餐馆抢着来预订。”
其实,在茶陵最早养殖中华倒刺鲃的,要属岩口水库。清澈透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网箱整齐排列,足有2400平方米。中华倒刺鲃繁育基地负责人沈列强告诉记者,目前这种“野草鱼”已实现自然繁殖,预计保有量在4万尾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