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油库一角。
在老株洲人心目中,八一五油库既是一个单位名,也是一个地名。油库位于石峰区荷花乡长石村(现铜塘湾街道长石村),在株洲最北端的一个山窝子里,简称“八一五”。但如果只说“八一五”,很可能跟株洲市的火葬场搞混淆。因为两地相隔不远,直线距离可能也就2公里,因此“八一五”在株洲成了火葬场的代名词。所以说八一五油库时最好说全称,别说简称。
为何称为八一五油库?这跟建设日期有关。该油库建于1958年8月15日,是全省最大的成品油库。单位不大且偏僻,但却是妥妥的部属单位,央企。开始时归属商业部管辖,正式名称为商业部株洲石油储存站。上世纪80年代成建制划归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招工进厂,一听说是分配到八一五油库,好多人就不愿意去,因为太远太偏。那时,大家青睐的单位是冶炼厂、化工厂、玻璃厂、钢厂、洗煤厂等大型企业。
八一五油库原本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储备库,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发展成了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有中型企业。负责人李总是河北人,南下干部,正团级转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山河依旧。”在知识分子尚不吃香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广纳人才,调进了一批技术人员,其中还有中科院下属单位的科研人员。有了这些技术人员,李总很快组建了油桶制造厂,有了工业产品。由于科技人员较多,当时的商业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专门成立了商业部株洲石油储存技术研究所,地址选在八一五油库(后来搬迁至荷塘区文化路)。
长沙、湘潭、株洲等地的下乡知青招工进了八一五油库后,山窝子变得热闹了,欢腾了,散发出青春的活力。青年工人们在这里学技术搞生产,开展劳动竞赛,也在这里找对象谈恋爱。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且当时不通公共汽车,女青年们不便去外地找对象,因此80%以上被本单位男青工“俘获”,“内部消化”,安家立业。家属宿舍不够用,就在单身宿舍开伙做饭,锅碗瓢盆,炊烟缕缕,人间烟火气弥漫。
那时候的八一五油库福利待遇不错,有灯光球场、俱乐部,每周放映一到两次电影;有医务室、幼儿园,职工无后顾之忧;有澡堂、开水房,家里无需烧开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不再“办社会”,这些待遇也随之逐步取消了。
我与八一五油库结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为了筹建研究所,我作为技术人员被调了进来。身为20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我对于这种封闭性的单位很不适应,还闹出了一场“晨跑风波”。库区有一道围墙,管理很严格,每天有武警荷枪实弹站岗,无关人员不得入内。行政区和宿舍区还有一道围墙,大门晚上落锁,早上开门。我在大学期间养成了晨跑的习惯,每天清早6点左右起来跑步,风雨无阻。院子太小,我只好到外面去跑,跑到水泥管厂再调头。由于每天都是我最早去叫传达室开门,叫的次数多了,惹得别人就烦躁了。有一天,那位“顶替”老婆守传达室的科长睡在里面,迟迟不开门。我多叫了几声,他开始大发雷霆,训斥我是在“捣乱”,于是两人争吵起来。我当然不服气,直接跑到一把手李总那里申诉。他很耐心地听我讲了事情的经过,和颜悦色地说:“你喜欢晨跑,好啊!古人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毛主席在一篇文章里还引用了嘛。年轻人早起锻炼才能保持朝气。我跟他们说说,传达室要早点开门,为年轻人锻炼开绿灯。”从此,我早上跑步畅通无阻。
过了几年,公司成立职教办,开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几门课,我被抽调去教语文。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教语文其实属于专业不“对口”,但我从小喜欢阅读喜欢文科,文字功底较强,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们大多是我的同龄人,有的甚至年纪比我还大,他们学习十分刻苦,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有极大提升,不少成了工作中的骨干,还有的被提拔为公司中层干部,甚至当上了副总经理。
时间来到2000年,中国石化在株洲下属的三家“县处级”单位:石化销售株洲公司(即八一五油库)、株洲市石油公司、石油储存技术研究所,整合成了中石化湖南株洲石油分公司,行政机关全部迁出,八一五油库则成为单纯的石油储存基地。油桶制造厂剥离主业,成为股份制企业。随后,大部分职工家庭在市区买了住房,搬离了库区。花落水流春去也,八一五油库也繁华不再。
不久前,八一五油库的退休职工在长沙举行了一次聚会。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工人如今都已经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有的满头白发,有的皱纹满脸,有的牙齿脱落,令人欷歔感叹。入夜,大家载歌载舞,既兴奋又激动,一夜无眠,追忆逝去的青春,怀念把青春献给八一五油库建设的火红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