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亿小区党员带头清理水沟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严湘瑜 罗金鹏) 从原本的“旧楼房”,到如今的“新绿美”,芦淞区龙泉街道淞亿小区的显著变化,得益于龙泉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参与、业主自治,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切实提高了淞亿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走进淞亿小区,干净平坦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党员活动室里幸福的笑脸,公共活动区域里欢乐的笑声,整个小区散发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建于2003年的老旧小区。
淞亿小区位于龙泉街道芦淞路558号,房屋2栋,共有业主90户约300人。2006年,原小区物业公司因无法运转而撤离,从此小区陷入无人管理困境,多年来处于脏乱差状态。
小区怎么改?居民诉求如何协调?这些问题一直都是老旧小区改造中的难题。推动淞亿小区改造,必须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整合多方力量,协调联动。为此,2019年,龙泉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组建了以党员刘孟益为主任的红色业主委员会。
小区业主委员会共计5人,其中党员4人,占比80%。2020年5月15日,淞亿小区党支部成立,共有直管党员7人,在职和离退休党员24人,业主委员会成员包海明当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
小区党支部推选热心居民为楼栋长,探索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以业主委员会为主体,以楼栋长为主要力量的“一核多元”业主自治管理体系。
“红色管家”让邻里更和谐
疫情期间,小区志愿者每天按时给独居的抗美援朝老兵送盒饭;小区居民易金元的外孙考上大学,由于孩子的妈妈患有癌症,家庭困难,大家主动献爱心,共筹集15900元解了燃眉之急……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关爱,让淞亿小区成为一个大家庭,居民从门难进变成笑脸相迎,管理费用的收取也从最初的逐户上门到微信自主缴费,小区议事会从5人慢慢扩展到了13人。
淞亿小区还通过微信业主群收取群众意见,制定小区公约,制定工作清单,建立“居民回应墙”,建设党群服务站,受到了居民广泛好评。
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楼栋长和居民积极参与,淞亿小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让小区群众从曾经的“台下看客”变成了如今的“台上主角”。
眼看淞亿小区华丽变化,家住在旁边供销社宿舍楼的凌娭毑主动找到淞亿小区党支部:“希望把我们小区也纳入小区自治管理范围来吧,我们也愿意加入淞亿这个红色之家。”
接下来,龙泉街道将进一步复制淞亿小区经验,打造更多的“红色管家”样板,让更多的群众共享党建引领下居民自治的幸福。
以人为本聚民心
改造效果好不好?看居民来“晒单”。
“以前我们小区没有安摄像头,水沟一年四季是堵的,门禁也没得,住着心里都不踏实,自从改造后,小区里修了停车位,还增设了健身器材,第一受益人就是我们自己。”淞亿小区居民曾阿姨说。
“老旧小区环境差、治理难,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和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城市发展和基层治理的一大‘心病’。”淞亿小区党支部书记包海明说。如何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小区品质,切实办好群众的“心事”,成了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区党支部的工作路径是:定期召开小区议事会,明确小区自治服务收费标准,共商小区事务。
小区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组建了一支17人的“建宁大叔”志愿服务队,设立维修、矛盾调解、政策咨询、义务巡防4个小分队,提供全方位、全时段的“保姆式”志愿服务。
今年来,淞亿小区志愿者服务队共开展服务近40次,特别是8月份疫情突袭,由21名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在小区门口24小时轮流值守,守护居民平安。
小区下水道堵塞的淤泥无法外运出去,志愿者一担一担的清运;业主水电出现问题,志愿者带着工具和材料免费维修;业主之间出现了矛盾纠纷,志愿者主动上门调解;小区绿化需要修剪,志愿者自己动手。只要居民有需要,志愿者们必然事事回应,件件落实。
旧小区焕发着新活力,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