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古岳云阳,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那一个个人文符号、一种种历史定格,足以让它在沧桑中傲视。
中国的许多文化遗址是“贬官”文化,云阳所在的茶陵没有“贬官”,反而出仕。自唐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科举,茶陵境内有史可稽的中进士者多达127名,其中状元、榜眼、会元各2名,殿元1名;明清两朝还出了四大学士等朝廷重臣,因此有“四相文章贯两朝”的美誉,其中,明首辅大学士李东阳还是大名鼎鼎的“茶陵诗派”领袖。
小小一县之地,能出如此众多的栋梁之材,皆因自古强调“耕读传家”的仕农文化,以至人文鼎盛,学风浓郁。据载,南宋至清末,茶陵共兴办官私书院38所,不仅居湖南各州县之首,还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私刻图书中心,乃至村野田间都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书院深深深几许?
我不知这山中殿宇在千百年风雨沧桑中几经破残,也不知有多少代僧侣道家含辛茹苦,在一次次摇摇欲坠中默默重建。但是,当听说在世事变迁中,殿宇反反复复由庙宇变道观,由道观变书院……且无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世,都恪守佛家道家儒家“敦厚地方民风士习”之职,不禁由衷地感叹那种境界——曲径通幽处,禅房亦书房。
据考证,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云阳山下某村境内有个洞,乃儒士避难之处,后称“秦人洞”。由此可见,书院便是这方群体精英的禅床——精神道场。明代诗人解缙有诗赞曰:“莫道茶陵无好景,犹闻五更读书声。”在这里,精英们默默吸纳,再迈开放达的步履,向天下释放无限才情,以其非凡的作为,演绎出一丘一壑也风流的千古传奇。
实在不应该小觑古岳云阳!它不仅是读书人心目中奎光高照的灵山,它位居吴头楚尾,地处三路襟喉,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古岳雄关。这片高天厚土迄今保存着江南唯一一座石头城墙;刘邦夺天下,亲自上云阳山请张良;岳飞率岳家军驻此,向反军决一死战;两广总督谭仲璘,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指示创建全国第一个工农兵红色政权,从这里出发,走向井冈山,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还有,从这里走出的25个农家子弟,成为25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
透过这磅礴的山水人文,我仿佛触到了那种来自历史深邃的本身,因了佛、因了道、因了儒,人们用明净的心对着明净的天,一代又一代摆出同一种潇洒的姿态,这姿态是一种宇宙观——山小了,胸怀大了。
我无法概括古岳云阳,但我认同了那句预言——解读这片山水,也许能解读湖湘文化,回归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