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太渠淌出幸福新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尹煜尔 漆小丽 汤先锋

    一条河,不仅是一道风景线,还是一道民生线,寄托着乡愁,蕴藏着幸福。

    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位于长株潭生态绿心核心区。此时,秋菊正艳,稻香沁人。站在茅太渠看风景,绿水潺潺自由流淌,渠边老翁怡然垂钓,石桥、朱亭相依相映,游人结伴而行,或拍照留影,或谈笑风生。

    这里,是“诗意栖居”的写真样板;这里,是“其乐融融”的幸福图景。这里,因水蝶变,水美乡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以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开展示范河段创建的成果,这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一个鲜活案例,也是持续深化治水、创新管护的典范榜样,值得在湖南及全国推广学习。”河海大学教授、博导唐德善如是评价。

    茅太新村的蝶变,始于思路,缘于举措,归于落实。近年来,石峰区以河长制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水美乡村,引入农旅产业,打造生态宜居、富饶幸福的家园。连日来,记者跟随石峰区河长办工作人员,走访茅太新村,看变化、听民声,了解背后的治理思路和举措。

    绿水

    ——治水蝶变气象新

    9月上旬,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重新修建的主水渠内,水流不多,但清澈见底。五六米宽的水面泛着秋光,蜿蜒流淌,水中鱼虾嬉戏。岸边,几个游客坐在岸边,撑着太阳伞,悠闲地垂钓。

    沿着河岸,茅太新村村支书、村级河长张章在巡河。渠水清不清?水面有没有漂浮物?有没有不文明行为?防洪坝是不是安全……他一边查看水质、水情,一边记录在巡河本上。看到水岸边有个塑料瓶和一块铁丝网,他爬下护坡,拾捡干净。

    在村民的心里,茅太渠是他们心中的母亲河,流淌了上百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村民介绍,茅太渠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小河,流水由山泉和雨水组成,上游流经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杨林新村,在茅太新村长约2.7公里,然后一路奔流至龙母河,最后汇入白石港。

    74岁的周光辉住在水渠边。他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捉鱼虾,家家户户洗菜做饭都用这里的水。但后来,因无人管护导致渠道受阻,水质变坏。经常,水里散发出的恶臭味,从他家的门窗钻进来。

    “茅太渠曾经病得不轻。”张章介绍,因为几十年未曾清淤疏浚,河床淤积严重,岸坡崩塌,水利设施完全瘫痪,丧失了行洪灌溉能力。一到汛期,水漫出堤坝,淹没两岸的庄稼,影响沿线300多户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仅如此,还有上游的工业废水和村民家的生活废水直排渠道,流水经过的落差地带,常见近一米高的泡沫,水里的鱼和虾都被毒死。

    “河长制实施以来,茅太渠才有了改观。治理这条渠真是花了不少工夫。”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李阳介绍,这两年来,区农业农村局联合镇、村,对整个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并加宽流域横截宽度,确保水系能正常发挥灌溉、行洪等功能。特别是,针对排污问题,对沿岸的工业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进行三格式处理,还建设生态护坡护岸,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建成了一条适宜生活的生态景观河道。

    整治后的茅太渠脱旧帽、换新颜,迎来了渠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新气象。

    活水

    ——借水助产农旅旺

    金秋九月,蝉鸣鸟语。沿着茅太渠的游步道行走,一边是二三十亩的花木园林,园中的罗汉松、杨梅树、茶花树茁壮有劲;另一边是上千亩的稻田,丰满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茎秆。

    “这些土地都是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张章介绍,以前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大量的土地荒废,也有留守老人在渠道边种了零星的水稻蔬菜,但只要遭遇一场大雨就颗粒无收,最终不得不放弃。“水治理好了,农产业也丰收了。等水稻丰收了,我们再种上油菜花,到时候这里是一片金灿灿。”他说。

    绿水环绕,青山如黛。环境美了,催生了村里的第三产业。沿着村里的一条柏油路行驶,农家菜、土鸡店等一个个农家乐映入眼帘。如今,村里已经有5家农家乐营业,还有几家正准备开业。离茅太渠不远处,一家名叫“知青小院”的农家乐生意格外火爆,吸引了株洲本地和长沙雨花区的客人。

    说起“知青小院”,这原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知青们集中居住的宿舍,知青返城后,房子也就废弃了,在风雨中摇摇欲坠。2018年开始,石峰区农业局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泛植树造林、进行道路建设、推行垃圾分类,整治污水、垃圾、旱厕、大棚房,开展最美庭院评选,使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在外创业多年的80后姑娘李露回娘家探亲,看到村里的蝶变,就与村干部进行沟通,以合作的形式整修“知青小院”,办起了农家乐。

    “环境是竞争的软实力。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游客自然会来。”张章说,茅太村临近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以前本地人都跑到跳马镇去消费,如今,这里环境这么好,留住了本地人,也吸引了长沙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

    一子落而满盘活。以水兴村,以水助产,村里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打造农旅村落,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服务业被确定为重点产业,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群众自筹等方式,鼓励村民利用手上的资源,进行旧房改造和重建,以一产带动多产,形成产业聚集,发展采摘、研学、餐饮、垂钓、亲子产业。

    “以前,村子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不到。这两年来,都翻了好几翻,达到30万元左右。”张章一脸自豪地说。

    财水

    ——依水兴业村民富

    每天清早,65岁的刘老伯来到茅太渠钓鱼。每次,他都钓到不少鱼。“以前这里见不到鱼,现在鱼多得很。在这里钓鱼,是为了好玩,我还认识了不少钓鱼爱好者朋友。”他笑着说。

    晚饭后,周光辉带着孙子沿着茅太渠边的游步道散步。每当经过花木园林,孙子就会用手指着园中的树木,嘴里念着浇水、除草,因为这些树木都是周光辉负责看护的。“以前,大家散步都是在马路上走。马路上车多,十分危险,现在沿着河岸散步,既安全又舒心。”周光辉说。

    美丽河湖变成群众的幸福河。去年8月,村里依水而建了一个占地面积400亩的开放式公园——茅太新村农民公园建设完工,让村民享受到更多河长制工作带来的生态红利。赏荷、乘凉、结伴郊游,走一圈要花费40分钟;公园里安装了“动感单车”“呐喊号角”,供村民运动建设;还有138米长的“步步惊心”吊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挑战。

    茅太新村处于株洲最北端,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78%是“绿心”,常住人口1700余人。“种地收入不高,绿心地区不能发展工业,养殖也有限制,大家留在村里不知道干什么,只好外出打工,大面积土地抛荒,村里没什么人气。”村支书张章介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背景下,村里对老旧房屋进行修缮,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如今村里农旅产业兴起,吸引不少人回家创业干事。

    村民冯兵在外做装修20年,从木工学徒成长为熟练工、老师傅,还带了团队,一年装修十多套房子,自家的房子却还是破破烂烂。以前不是没钱,主要是村里大环境不好,没有修屋子的心思,如今家门口就是绿水、就是美景,他去年7月开始,对家里的房屋进行翻新、装修。“如今村容村貌改善了、村级集体经济也上来了,自己也想借着这股东风,建个特色农家乐。”他笑呵呵地说。

    位于农民公园腹地的郭笑解家的装修工程目前也在进行中。此次,他在屋门口辟出了很大一块菜地,“以后村里不怕没有事情做,我老婆不用出去做保姆,家就更像个家了。”他告诉记者。

    “一桌算400元,一周起码有十几桌。除去材料成本,利润怎么都能剩下一半以上,每个农家乐都能月入上万。”张章一边算着这笔经济账,一边对记者坚定地说,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写真,这就是老百姓真真切切享受到的生态福利。

    幸福河建设在于“活水”

    【记者手记】

    俞强年

    守护一江碧水,打造幸福河湖,是领导干部必须担起的政治担当,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些年,全市上下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让百姓乐享水生态文明的成果。

    纵观河长制实施以来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河长制工作在不断创新升级,治水思路、手段、成果也随之升华。以前,水污染了,我们全力以赴治理,水治理好了,又转向全面管护。这期间,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河湖治理和保护不是逞一时之功,关键在于久久为功,长期维护。这也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但众所周知,全国面临一个现实难题是:河湖治理与保护的经费不是无限的,使用也是有所侧重的,更不可能无休止地投入。特别是在乡村,争取到的资金相对较少。那么,这就需要创造性落实工作,既要引入政策红利“输血”,也要自力更生开拓“造血”。

    我们常说,水清不清,关系着一个地方的健康;水美不美,关系着一个地方的颜值;水活不活,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未来。其实,最终落脚点在“活”字上,这是治水的根本之道。通俗地讲,“活”就是“造血”。回过头来观察茅太渠的治理经验,这里经过治理,既完善了水系能正常发挥灌溉、行洪等功能,又恢复了河道生态功能,更重要的是量水而行、借水而兴,让村集体收入“财源滚滚”,自我“造血”实现了河道长治久清,实现了水美产旺、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色银山。茅太渠治理经验启示我们:河湖治理和保护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需要统筹好“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兼顾“治水”和“活水”的思路,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不断创造“绿水”变为“财水”的价值,跑出治水与富民的优美曲线,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局面。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