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渌江书院的宁太一烈士墓碑文拓印(局部)
宁太一烈士像
醴陵西山宁太一烈士墓外景
供奉有太乙真人像的皇雩仙
郭亮
“武昌就义血犹鲜,一代英雄气凛然。死为锄袁埋帝制,生当护法立民权。风云麻石开邦运,文字春蕾壮简篇。人世沧桑名益彰,西山长峙渌江边。”
此诗所述,是对醴陵籍革命烈士宁太一短暂却辉煌的一生的精准概括。
宁太一,名调元,太一其字(一字仙霞),醴陵东富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宣传革命。当年冬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主编《帝国日报》。民国2年(1913)因参加讨袁活动在武昌遇害,友人为其购棺入殓,归葬于醴陵西山。
渌江书院后山坡,一座石质墓茔坐西朝东地安放在西山的满眼浓绿中,墓前立长方形石碑,底座为正方形,正面刻“宁太一先生之墓”,两侧有“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程潜敬题”字样,烈士宁太一即安寝于此。墓近有太一亭,系毁后重建,原亭壁有青石碑两方,一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褒扬令,另一为当时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撰书的“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特殊历史时期曾被毁弃,后由醴陵教师进修学校师生回收,安放于渌江书院内。其中,于右任撰书的“宁太一烈士纪念碑”最为知名,不但以精简笔墨详述烈士之行状,还可赏鉴“髯翁”力透纸背的书法精妙,更重要的是,碑文所述烈士行状,中有与烈士相过从的诸多湖湘先贤,有些誉满天下,有些则青史不彰,只藏躲在相对生僻的史志资料中,鲜有人问津,幸得于右任所撰碑文中尚有提及,也让我辈后学能顺着这条线索查找下去,重现这些湖湘先贤命途轨迹的一鳞半爪。
刘泽湘一语救性命
按于右任所撰行状,宁太一在长沙明德学堂学习时,黄兴为教习。宁太一后东渡日本留学,入孙中山所创同盟会。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多所限制,一时舆论大哗,众多倾心革命的留学生以退学为抗争,宁太一亦于此次风潮回国,未久,又因参加陈天华、姚宏业公葬事触怒当局,逃亡上海办报倡言革命,未几事泄,再亡日本,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之笔政——以上所提黄兴、陈天华、姚宏业等湖湘先贤,誉满天下,自不须赘言。
萍浏醴起义爆发后,宁太一受同盟会本部委派回国策应,行至岳阳被捕。行状述其捕后情形,曰:“有司质讯,君箕踞不屈。刘泽湘以百口保君,得系府司狱三载。”
刘泽湘其人,史或不彰,但在地方史志资料及近代湖湘学人库中,都是极重要的人物。刘泽湘,原名今希,晚年自号“钓月老人”,醴陵庄埠栗山人,自幼好学,相继在醴陵渌江及长沙城南、岳麓各书院深造,研习训诂,博通诸经,岁试名列一等,补贡生。乡试房师推荐刘列第一,主考官却以“文体奇辟,不中程式”而罢黜,自此绝意科举,家居执教、讲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自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习师范及警务,毕业归国后,相继任醴陵县警察局长、中小学教师、湖南铁路学校主教等职,冒险搭救宁太一事即发生在其醴陵县警察局长任期内。
事实上,宁太一因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事早已上了湖南当局黑名单,被捕后随时有性命之虞。刘泽湘得知消息,立即具呈力保,并言:“时局阽危,宜为国家惜人才。”时任醴陵知县汪文溥详呈上报,湖南当局亦因查无实据,只得将宁案先行搁置,暂系狱中,也成就了日后的“囚徒诗人”。
民国成立后,刘泽湘与已被委任为粤汉铁路总办的宁太一入粤为总办文案,并在宁的介绍下加入南社,日与粤中名流黄节、蔡守、邓尔雅等过从酬唱。宁太一牺牲后,刘泽湘继任总办一职,后解职归湘,先后任粤汉铁路湘局秘书,湘军总司令部参议、醴陵县议员等职,1924年12月病逝于乡。刘泽湘以诗名世,文稿较多,大多散佚,《南社集》中有其诗稿数十首,殁后,子刘鹏年搜集整理刊印《钓月老人遗稿》传世。
陈文玮、龙璋联名出保结
行状载,宁太一系狱三载,“日课书史,遂博涉群籍……著《碧血痕》一书。”
非止著《碧血痕》一书,系狱的宁太一还做了大量与革命相关的工作,如委托同人重建同盟会湖南支部、写诗贺《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办、在《长沙日报》发文反对立宪派杨度等煽惑湖南学界联名要求“亟开国会”的主张、与爱国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联名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撰写《南社序》发表,等等之类。不特如此,在狱中的宁太一还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自勉,自订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者为日课,持之以恒。狱中三年,共读书2000余种,作诗填词600首,是一生中文学创作最旺盛时期,时称“囚徒诗人”。
1909年冬,系狱三年的宁太一被保释出狱,行状载“湘绅陈文玮、龙璋营救君(指宁太一)出狱。”龙璋可能大家稍微熟悉一点,攸县人,出槚山龙氏世家,清光绪年间举人,历任江苏沭阳,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等知县及候补道,后深感国势积弱,于1907年毅然辞官回乡,开始创办学校和开办实业,走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路,先后创办经营开济、利济轮船公司、中华汽船公司、集成公司、醴陵瓷业公司、贫民工艺厂等十余所公司和工厂,及震发、源源、百炼、九昌等多个矿业公司,并与黄兴、蔡锷、宋教仁、杨笃生、章士钊等革命人士相交莫逆,且秘密加入同盟会,对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大力予以经济支援。
相对来说,陈文玮的名字则较为陌生,此前相关史料只记载其于清宣统年间担任长沙商会会长一职,与商界同人发起组织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以抵制洋商在长沙倾销洋油。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清理碑帖库房工作的时候,发现一册《湖南电灯公司陈公纪事碑》的拓本,详述湖南电灯公司创建之始末与碑主陈文玮之事迹,至此,陈文玮之生平事迹也就更详细起来。
陈文玮(1855—1935),字佩珩,晚号遁叟,长沙人,商业头脑精明,以绸缎庄小伙计起步,一步步拥有自己的钱庄和绸缎庄,且与王先谦、黄自元等湖湘学术名流过从甚密,合资办厂。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正式开埠,洋商纷至,以极低之售价倾销洋油以供长沙市民照明用。面对外商竞争,华商势微力弱,作为长沙商会会长的陈文玮深感“若不急图抵制,则不仅利权外溢,损失遍于湘垣,而且交涉日多,纠葛蔓延于官署”。认为惟有赶办发电厂,当电灯普及后,洋油销量自会锐减,乃与长沙商界同仁共同发起组织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并呈报北京农工商部,部批:“该总协理等拟集股在湖南省城设立电灯公司,系保利权、振兴公益起见,所请先行立案及援案归本省绅商志办之处,均应照准。”此即湖南电灯公司之缘起。
除电灯公司之外,陈文玮亦是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创立商办湖南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并与同仁发起成立湖南商会,任协理,亦是长沙商会的第一任协理、第二三任总理(即会长),辛亥鼎革后为湖南督抚财政司司长。与龙璋等联名保释宁太一出狱事,即在陈文玮任长沙商会第二任会长期间。
刘谦间关扶榇归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密谋称帝事宜,乃有武力讨袁之“二次革命”,已被任命为粤汉铁路总办的宁太一辞去职务,奔走于粤、皖、赣、湘间,与陈其美、柏文蔚、李烈钧、谭延闿等地方势力密商武力讨袁大计。
1913年4月,宁太一由黄兴派赴武汉,参与策划运动鄂军发难反袁,不幸事泄被捕,后被袁世凯以“内乱罪”杀害于武昌抱冰堂,年仅31岁。
宁太一就义后,由粤汉铁路总局吏员晏国向“购具以殓”,“越日,刘谦归其亲,葬醴陵西山。”行状中所记刘谦即为前文所提到的刘泽湘之弟,字约真,就学于湖南师范时,由宁太一介绍加入南社。宁太一初次入狱时,刘谦就多次向学校借书,送入狱中供宁阅读,并将其学习笔记与读书心得带出妥为保存。从某种层面而言,刘谦与宁太一,既是相知多年的至交好友,亦有师徒提携之情,更何况,刘还在宁太一就义之后有间关重重、扶榇归乡的义举。
不特如此,刘谦还和醴陵籍报人傅熊湘一道,广泛搜集宁太一遗稿,整理为《太一诗存》、《辟支庐诗稿》等以谋求出版——后由柳亚子等人编印《太一遗书》传世——宁殁后,刘谦写有《宁调元革命事略》一书,并有《哭太一诗》组诗二十首传世,首首哀愤悲郁,一字一泪,令人动容。
宁太一归葬醴陵西山后二十二年,国民政府为褒扬其革命功绩,拨款重修宁太一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褒扬令曰:“先烈士宁调元,赋性英毅,学术湛深。早岁奔走革命,屡频危难,矢志益坚。癸丑之役,联络长江各省密谋响应,尤著勋勤,不幸中途被逮,就义武昌。追怀壮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褒扬,用阐幽潜,而资矜式。”
这方褒扬令并于右任所撰碑文,统刻碑于墓侧的原太一亭内,现藏于渌江书院中,供四方游客观赏。我们从留存下来的碑文中,不但可以重温烈士之革命事迹,亦能从中得窥我湖湘先贤的凛然义风,未始非后人之幸运。
碑名:宁太一烈士纪念碑
材质:青石
规制:长155厘米,宽57厘米
年代:民国
现状:藏渌江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