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勇
【让土地“生金”,让农民依靠土地增收,乡村振兴才有了更可靠的依托。】
近日,笔者跟随有关部门在乡村调研时欣喜地发现:一些地方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农业经营主体种田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户效益也更高了,乡村振兴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一段时间以来,受劳动力不足、耕作条件差、种田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农村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记忆,“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成为很多进城务工者的现实写照。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让土地“生金”,让农民依靠土地增收,乡村振兴才有了更可靠的依托。
现实中,随着农业生产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让土地“生金”,首先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市在给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同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带动资本下乡,共同建设新农村,农业经营主体受益,群众“得路”,可谓多赢。
让土地“生金”,还得有更多的创新和实践。醴陵市孙家湾镇观前村因地制宜种上迷迭香后,不仅实现了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群众也实现了增收。醴陵市茶山镇转步口村智慧农业项目,在手机上点点就能浇水施肥,通过企业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让农业生产告别“靠天吃饭”……这些好的经验做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假如家乡安逸,谁愿颠沛流离。当前,全市15.31万亩抛荒耕地已复耕7.59万亩,复耕率近50%。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让土地“生金”,百姓致富任重而道远。相关部门还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作条件差的地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智慧农业的赋能,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让农村成为一片希望的田野。如此,乡村振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