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通过视频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一对一”诊断。(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琼
通讯员/谭盼盼
39岁的张群有许多特别之处。他年纪不大,却被患者尊称为“老中医”;他开出的药方精准有效,药价却出奇的便宜;他的同学纷纷转道搞西医,他却“一条道走到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别人避之不及,他却主动请缨,数次奔赴抗疫一线……
张群是省直中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的首席专家,他用自己的不寻常,为我们描摹了新时代“郎中”的模样。
采药、背医书填满他的童年
9月6日,结束居家隔离后的第一天,张群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岗位。在省直中医院的中医传承创新诊疗中心的专家诊室,不少患者正排队等候这位名中医为自己把脉问诊。
来自邵阳的张群出生于中医世家,其外公蒋戒三老先生行医60余年,在当地颇负盛名。跟在外公身边长大的张群,自幼受中医药文化熏陶。
“小时候,别的小孩在爬树、玩泥巴,我就在外公的药房捣鼓海马、蜈蚣等药材,就连零食都是枸杞、肉桂。”张群介绍,外公除了喜欢教他辨认各种药材,还总爱教他诵读《黄帝内经白话版》、《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书籍。
他最爱干的还是上山采药。
“即使同一种药材,生长在山的阳面或阴面,药性也会不一样。”张群说,一次次的翻山越岭让他在大自然中辨识了各种药材,熟知它们的药性。
他最感动的还是随外公出诊,“每次遇上家庭困难的老乡,外公常常分文不取。”
耳濡目染下,张群坚定了行医济世的心。2002年,他放弃报考重点院校的机会,最终如愿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
坚守一条“跑道”
在不少人眼里,中医就是“慢郎中”,越老才越值钱。这让许多年轻的中医在就业后不久便陷入迷茫期,最终“转跑道”发展。
“我90%的大学同学最后都没干中医了。”张群说,像他这样“熬”下来的屈指可数。
毕业后,张群先后在多个一线岗位历练,数次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山肿瘤防治中心、湖南省中医院进修,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他曾用近3年时间,对家传近千张处方逐一剖析论证,力求还原患者当时的病况。对于个别存在疑惑的经典病例,他不惜奔波数十公里寻找患者,求证当时的病情及疗效。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钻研中,张群的医术日渐精进,名气也越来越大。
名气虽大了,可他坚守初心。行医时,他坚持中医“简便廉效”原则。几年前,一名75岁陈姓患者在长沙某综合医院因严重肺部感染入住ICU重症监护室,生命垂危,已被下达病危通知。在医生建议下,家属几经辗转联系到张群。他诊断患者为脾肾阳虚、寒痰阻肺,随后予以健脾宣肺、温阳化痰,以贝橘六君子汤加减,浓熬成膏方,每次20毫升通过鼻饲管注入。让人意外的是,仅用了3天时间,仅花了不到200元,这名患者的病情迅速好转。
发挥中医专长,逆行抗疫
这个夏天,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不期而至。此次来袭的“德尔塔”毒株传染性强,患者的病毒载量高,病情进展迅速且转阴难。
疫情突袭,张群选择逆行出征。7月31日,作为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小组专家,他紧急驰援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隔离救治医院。
面对这个极难对付的“敌人”,张群发挥中医专长,通过“一对一”视频诊断,为每位患者因症施治,并研发了既美味又益体的药膳。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开患者的心结,减轻对方的焦虑情绪,他还会每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上一次疫情发生在冬季,这次发生在夏季,所以我们在用药时明显不同,更多地注重清热解毒。”张群说,在配伍用药时,他还适度加入一些具有疏肝解郁功能的药材,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例如,患者常见的咳嗽、发热、腹泻、鼻塞、嗅觉下降等症状明显减轻。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他和其他专家组成员的辨证论治,两名重型患者的血常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生化等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已陆续治愈出院。
除了驰援本地抗疫,他还发挥所长,为身处国外的同胞诊治。8月25日,张群接到了一个特别的求助电话。原来,他一位同学的表弟在日本工作时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这让身处国内的家人心急如焚。
“当时,这名患者已出现了咳嗽、嗅觉丧失以及手抽筋的症状。”张群说,他根据日本的气候,为这名同胞开了祛湿解毒的中药。对方服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些症状便消失了。
“这次疫情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医药的魅力所在。”张群欣慰地说,他的路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