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株洲理应扛起历史重任、发挥主力作用。因此,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五个强市”战略布局,聚焦“五个典范城市”建设,奋力擦亮更多株洲名片。
聚焦制造强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典范城市。工业建市,产业强市,企业富市。坚持“聚焦”锻长板,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硬质合金、陶瓷、服饰等优势产业;以“裂变”扩增量,孵化催生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创新”蓄动能,在优势产业延链补链、核心技术攻关、产教融合上强化创新,全面塑造产业新优势;以“升级”提效能,在思维观念、营商环境、园区发展上升级,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圈;以“品牌”塑形象,提高株洲制造竞争力和美誉度、影响力,打造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持续擦亮株洲制造强市“金字招牌”。
聚焦生态强市,巩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株洲坚持生态立市、强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两山”理论要求,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减”为进,铁腕治污,增“能”添“绿”,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实现了全域Ⅱ类水,蓝天300天,清水塘蝶变重生,成功跻身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覆盖经济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容不得半点丝毫懈怠,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坚持巩固提升、优中提质,在河长制、两型社会、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再发力。
聚焦文明强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颜值更美了,环境更优了,文明风尚更浓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新目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抓创建,特别是从人口综合素质的飞跃和全民参与的文明城市维度,下狠功夫,把文明城市创建,抓实抓紧抓细,由市区创建向全域共建覆盖,由阶段性创建向常态化建设延伸,由政府主导向全民主创转变。
聚焦科学强市,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典范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以执法监管为重点,严格城市执法程序,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在交通、城管等重点领域,试行市民诚信档案和积分制管理等,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聚焦小区治理,试行物业红黑榜管理和黑榜物业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小区业主自治,建设温馨宜居家园;紧盯城市社区管理和农村自治组织改革,切实提升基层自治组织力量和治理水平,发挥好代表、委员、乡贤等榜样力量和行业组织功能,探索基层多元化治理途径。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株洲要为党和国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聚焦创新强市,建设机制创新典范城市。在依法治市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地方立法,切实发挥好人大参谋决策作用,为长远发展奠定法制基础。在人才机制方面敢于“吃螃蟹”,做好引留育用文章,坚持奖优罚劣,避免劣币逐良,重塑干部队伍形象。启动新一轮万人计划,以5年为期,引进1万名左右外来人才,给城市注入新基因和新活血,激发鲶鱼效应和文化冲突,推动思想变革,形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议事协调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开言路,用足用好“金点子”“献智献策”等活动,发挥市民主创作用,群策群力群治,理顺上下内外协作机制,提升各地区、部门协作效率,试行“无用会议”“无用文件”追责制,切实提升议事协调能力。
摸准市情,精准施策,发挥优势,补好短板,催生动能。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富市,提升文明文化软实力和科学管理治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立市,抓好顶层设计,系统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建好“五个典范城市”。
(作者单位:芦淞区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