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偏远山村的“教育强村”蝶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陈洲平

    通讯员/张怀东 周炳炳

    8月29日,茶陵县枣市镇洒水村召开2021年奖教奖学大会,村教育基金会对23名今年考博、考硕学生,优秀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12名村小学教师进行表彰,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6年前考出去的本科生不到10人,如今拥有博士生4人、硕士生10余人、本科生100多人,被周边乡镇村民誉为“教育强村”。人们都说,这个“教育强村”的蝶变,既离不开村教育基金会的助力,更离不开村里日益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觉醒 源于一次祭祖,反思差距

    洒水村是枣市镇一个偏远山村,全村3000多口人分散住在大山里,艰难的出行条件限制了山村发展,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余户800余人,一度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多因读书少,只能做些苦力活。”曾担任村支书的周四文说,村民们不太重视教育,村里经济严重依赖劳务输出,2015年以前全村考取本科及以上的不到10人。

    2016年春节期间,周四文回荆芫村(现五星村)祭祖,该村丰硕的教学成果让他心生羡慕。“荆芫村才1000多人,只有洒水村的1/3,但考取博士的有11人,研究生几十人,本科生就更多了,这些学子在外发展很好,经常回报桑梓。”周四文说,这一次祭祖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重视教育,年轻人才有出路。

    基金 搭帮一封信,八方支援

    回家后,周四文想了很久,决定成立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努力培育尊师重教新风尚。

    2016年3月,洒水村专门召开村民大会,周四文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但成立教育基金会,钱从哪里?村干部起草了《关于成立洒水村教育基金会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以微信形式在村民群里转发。让他没想到的是,次日就接到了广西润建集团执行总裁沈湘平的回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洒水人,支持村里教育事业发展义不容辞。我捐助10余万元,分批打过来。”沈湘平说,他是洒水村的第一个研究生,对教育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得益于村里帮助才完成学业,如今发展好了应该回报山村。

    随着一位位在外打拼的“老板”的踊跃捐赠,2016年4月8日,洒水村基金会正式成立,当年就募集善款6.7万元,并成功举办了一次奖教奖学大会。

    改变 不只是金钱,还有风气

    5年多来,洒水村教育基金会得到村里爱心人士和乡贤的大力支持,累计募捐善款28.77万元,奖励博士生、研究生、重点本科学生107人,扶持援助困难学生1人,奖励洒水联校优秀教师43人次、优秀学生60人次,共发放各类奖金近17万元,不断激发了广大师生勤教苦学。

    教育基金会的成立给洒水村带来的不只是奖金,更有教育风气的转变。

    2014年,洒水村有了第一所小学,开设1到4年级,镇上派出12名教师到该校任教。当时许多老师干不了长久就离开了,村里留不住老师,留不住学生,条件稍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里读书。

    教育基金会成立后,每年对优秀教师颁奖,村里还补贴了一些费用给教师,村民对老师很尊敬,慢慢地留住了老师们的心,洒水小学也逐步变成在周边颇有名气的优质小学,村民们不再将孩子送到外面去。今年,因教学成绩突出,任教3年多的肖雪群老师获得基金会奖励2600元。

    不少村民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年62岁的刘沈平常年在广东打工,成为包工头,还把儿子儿媳带到广东务工。3个孙子孙女全靠老伴在家照顾,他对孙辈们的学业原本不太操心。

    但2017年后,刘沈平辞去了广东的工作,返回老家照看孙辈们的学习生活,还每天开摩托车负责接送。“村里都这么重视,我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孙辈们好好读书,有个好前程。”他说。

    如今的洒水村已成为枣市镇有名的“教育强村”,村里的教育变化让周四文感到自豪,优秀学子也成了他“炫耀”的资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