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小波
株洲服饰产业终于在去年跃上千亿台阶。但越向高位攀升,过程越为艰辛。
株洲服饰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产业链思维如何建立?答案层出不穷,每种说法都在其自身角度和层面有一定道理。但是,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鲜有从配套与服务的角度去关注。
规划视野里的总部经济示范区
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纲要和五年行动计划中,有关表述是整合长沙湘潭等物流中心,以及株洲芦淞服饰物流中心等资源,共同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国际商品集散地。此举将拓宽芦淞服饰产业的视野,从中部区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
在株洲“一体三级”的发展格局中,芦淞区及其服饰产业扮演着东向增长极的重要角色;航空服饰城作为加快推进株醴融城、打造株醴都市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首发节点。
在芦淞服饰产业规划中,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总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2500亩,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这也是株洲锦艺(中国)服饰生态城总体规划的范围。
该项目以“四化+四新”(产城一体化、产业智慧化、平台体系化、功能配套化,新模式、新技术、新体验、新配套)为发展思路,建设时尚品牌运营中心、总部创意中心、时尚展贸中心、电商渠道中心、智慧物流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交通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全面服务。
该项目以服饰商贸全配套链为核心,吸引全国服饰商贸、运营、生产、物流、研发、设计总部入驻,形成总部经济规模聚集效应,以提升株洲服饰总部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使之发展成为引领中部、国际同步、区域标杆、行业典范,宜业、宜居、宜游的中国服饰总部经济示范区。
从各级层面的规划来看,目前亟待破题的是全配套链和全面服务两个关键词。
发展了30余年,服饰行业已经拥有20余万从业人员。他们需要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加宜居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良的创业土壤、更加有活力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思维下的服务核心
2018年,《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链发展规划》发布。
当时,该规划的主要制定起草人张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株洲纺织服饰产业的产业链,已拥有上游的纺织、中游的成衣加工,以及下游的物流、服装贸易等。但在纺织服饰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处于附加值的高端,加工、生产制造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而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是联接高、低两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我市各纺织服饰企业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使得其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这个观点恰恰印证了:芦淞服饰产业缺乏为产业链提供全面服务的核心板块。
首先是人的居住。服饰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如此之巨,居住却一直分散在市场群周边,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渡河而居。
如果能够在邻近市场群的株洲锦艺(中国)服饰生态城,打造一个服饰人的家园,将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做好服务配套后,一个以服饰为标志的产业一体的新城,将极大提升芦淞区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为株洲的千亿产业集群加分。
其次是城市功能的完善。作为服饰产业的公共服务核,必须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作为产城一体的片区开发,株洲目前较为成功的范例是栗雨新城。而龙泉总部片区在城市功能方面,可以解决芦淞市场群的居住、办公、休闲、子女教育等需求,更可以在总部经济示范方面,为服饰产业链补强研发创意展示营销等环节。
双循环理念下的产城一体
去年,“两个循环”的概念在国内备受关注。如果将这一理念落地到芦淞服饰,具体到龙泉总部片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本地产业升级的战略实施。
芦淞服饰产业链的显著问题就是缺乏品质品牌的高附加值,销售端口长期维持着低利润率。由于内部的研发、发布等环节不能支撑高价值的产品,品牌也难以建立。
总部片区的建设,则是转向练好内功、补强全面服务和配套功能的核心板块,为研发、创意、展示等环节打好基础。这是建立起高质量内循环的前提。
公共服务与城市配套完善的直接好处是大量的人口聚集。这种人口红利,既能促进产业新城的发展,又能迅速聚集大量品牌,形成全面服务功能的总部基地。一个集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会展、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总部片区,将真正意义上成为牵引服饰产业升级的龙头。
《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链发展规划》也指出,支持新芦淞集团做强做大,促进企业由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开发商向服饰产业运营商转型升级。在本质上看,也是要打通内部大循环。
回归到各区的新城建设上,最有基础的其实正是芦淞区。该区的服饰产业规模、人口基数都有良好的基础。业内人士认为,服饰城的建设一旦发力,轻松超越其他新城应该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