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转A2版①
系列报道之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篇——
编者按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殷殷寄语,厚望如山。株洲在奋进的征途上,牢记使命和嘱托,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认真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扎实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动力之都动能转换、城市发展全方位跃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报特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开新篇”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我市发展的好举措、好成效。敬请关注。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任远
最快“活力橙”开跑、双层动车组入欧、全球最大陆地风机上线……秋风万里,捷报频传。
株洲制造,破浪前行。
镜头拉回到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殷殷嘱托,回荡三湘,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扛起历史重任,发挥主力作用。“十四五”开局之年,株洲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为发力点,用实际行动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锻长板补短板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6月25日,拉萨站内,“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发出,驶向林芝市。至此,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这辆列车上,来自株洲的牵引、网络、列供等多项核心系统产品和关键技术,支持车辆在广袤大地上高速、平稳地行驶。它不仅将两地紧紧相连,更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标杆,展示中国制造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提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脊梁”“关键”“重器”,字字千钧,生动阐明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牢记嘱托,不负期望。老工业城市株洲发奋而起——
“以‘聚焦’锻长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裂变’扩增量,孵化催生新型产业;以‘创新’蓄动能,全面塑造产业新优势;以‘升级’提效能,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圈;以‘品牌’塑形象,打造产业发展新标杆。”
这是以历史眼光对城市发展的深刻认知——株洲有着无可比拟的制造业土壤,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等产业积淀深厚。把长板拉长、优势做优,聚焦方能致胜。
这是以战略眼光对城市未来的精准把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上下游企业齐舞共赢,以集群之力推动产业“老树发新芽”“新树结硕果”。
瞄准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硬质合金、陶瓷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发挥服饰区域级产业集群优势。方向明晰,大局方稳。
既做好裂变创新,也围绕上下游开枝散叶;既向外招大引强,也在内精心培育;既做强大企业,也培育“小巨人”。迎难而上,工作便实。
一年来,我市培育规模工业企业27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家(个)。工业老城,焕发新机。
蓄动能谋发展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推动制造业发展,关键在创新。
株洲有创新的基因,中国工业史上290多个第一诞生于株洲。这份基因在今天得以延续: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全球首台无人驾驶大巴、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许许多多“第一”在不断上演。
厂与所的结合,成为株洲产业经久不衰的创新密码。但创新的短板不能忽视,许多问题有待攻克——
创新成果如何转化?创新链该如何布局?人才引进如何留住?
让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
着力“搭平台”,前端科技向生产力加速转化——
538家创新平台覆盖核心产业,研发成果如雨后春笋。我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敢闯敢试,“硬核科技”不断涌现。
加速“理清单”,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前布局——
瞄准产业基础再造,盯紧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从不可替代、可替代两个维度梳理“中国动力谷”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等短板清单。每年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的重资金投入滚动。
助力留人才,高层次人才体系逐渐成型——
聚焦企业育才,培养了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3名“本土”院士。通过实施“人才新政30条”,柔性引进院士团队43个,聚集技术人才2万余名。
从“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创新的火车头正牵引着株洲号列车全速前进。今年我市已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6项,其中“揭榜挂帅”35项,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8项,创新引领计划66项,重点研发计划47项。
抓机遇促改革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8月3日,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从上海启运欧洲。从单层到多层,从并跑到领跑,更多株洲制造走向世界。
引进来、走出去,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内陆株洲不断向开放高地攀登。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全面深化改革——
位于醴陵的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厂房内,“5G+智慧工厂+AI陶瓷质检平台应用项目”投入使用。它利用5G网络低延时高上行的特点,将AI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处理,有效破解长期困扰陶瓷行业的共性问题。
目前湖南移动株洲分公司已累计建成5G基站1200余个,开通千兆管网小区上百个。
以“智慧株洲”建设优化便民惠企服务——
依托“智慧株洲·诸事达”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优化办事流程,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建立完善数字治理体系,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经济民生。 株洲还主动对接湖南自贸区,持续强化开放平台作用和物流集散功能,把更多优质企业引进来,让更多产品走出去。
本月即将开行的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将依托全程国际物流服务链,按照“通道+产业+园区+市场+平台”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打通我省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出海通道之一,成为我省联通长江经济带,畅通湖南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1至7月,我市实现进出口额110.2亿元,同比增长22.7%。9月4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醴陵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授牌,为我省唯一。全市6000余家工业企业,其产品畅销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长风浩荡催征程,勇立潮头开新局。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株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前行。
记者手记
向着先进制造业高地,迈进!
对于株洲来说,先进制造业,是一个熟悉而亲切的词汇,更是托举发展梦想的力量源泉。
工业,曾是株洲的一个符号。烟囱入云,机声轰鸣,繁华的工业盛景曾为株洲带来数不尽的荣耀。共和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说起中国工业史,株洲是绕不开的地名。
而今,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鲜明导向,对株洲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株洲理应扛起历史重任,发挥主力作用。
将制造业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抢占发展尤其是关键技术“制高点”,将“卡脖子”清单变为攻关的“任务清单”,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建设吸引制造业发展要素、创造制造业发展经验、具有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优势地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