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孙晓静
实习生/许嘉良
7月10日,湘潭县发生一起意外溺水事件,5人不幸遇难;
7月13日下午,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公园,6名学生溺水,送医时确认死亡;
自6月下旬以来,湘江城区段也已发生多起溺亡悲剧……
相关数据显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儿童和青年十大主要死因之一。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溺亡,其中少年儿童溺亡人数占比达56%。
当盛夏遇上暑假,一边是拥有“爱水天性”的孩子,一边是危险的江水和水塘,警钟频敲,水边的安全必须引起重视。
不听劝阻的野泳“亲子团”
7月14日下午5点,太阳照得人晃眼。株洲大桥下的湘江已有30余名野泳者,其中有10余名未成年人。
身上套着一个游泳圈,几名小学生已经游出岸边五六米,身边无任何大人陪护。记者大声告诉他们江里游泳危险,突然从身后传来一个声音,“我在这里看着,没事的。”原来,说话的这名成年人是学生的亲属。他抬头看了一眼孩子,又低头玩起了手机。
晚上8点,夜幕下的江面能见度很低,但前来野泳的人仍络绎不绝。记者粗略一数,20米距离的江面上,密密麻麻地挤了60余人。
水里,有些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在离岸边不过2米的地方嬉戏;有些则为了避开人群,在更深处游泳;甚至还有大人带着年幼的儿童,让孩子趴在背上,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水下环境复杂,孩子这么小,万一没抓住,不怕出意外吗?”面对记者的问题,这位父亲显得不以为然,“我的水性很好,出现问题也绝对能够及时反应!”
“喊得喉咙都哑了,别人还觉得你管闲事。”今年63岁的刘大爷无奈地说。因为担心发生溺水事故,他经常在岸边提醒,但效果甚微。他告诉记者,有些家长在岸上看着,让孩子独自下水,殊不知江底水情复杂,有些地方还有暗流,出事往往就在瞬间,等他们反应过来,往往已措手不及。
有救生圈就万能了吗?
有正规的游泳场所不去,为何要选择江里野泳?不少人表示,游泳馆要收费,地方小,人多,不如江里面游得畅快。
采访中,岸边突然传来一名母亲的惊呼,原来一名八九岁的男孩已经游出近20米,黑暗中隐隐可见一个红色的游泳圈。因为自己不会水,看着越游越远的孩子,这名母亲急得直跳脚,直到旁边有会水的大人加速游去,一把抓住孩子将其送回岸边。
没想到,简单训斥了几句,这名母亲又让孩子跳进了水里,理由是“带着游泳圈,近点游没事。”
但有着多年游泳馆安全员经验的张教练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表示,多数家长认为救生圈是孩子的“保命圈”,实则不然,若是使用不当,救生圈可能成为“害人圈”。
他就曾救助过一个4岁的孩子。当时母亲给孩子套上一个救生圈,让他独自在浅水池玩,自己则去了深水池游泳。等他巡视时,发现孩子头朝下,腰部卡着救生圈,两条腿在空中直蹬,怎么也翻不过来。他赶紧跳入水中将其一把捞起,但孩子已被呛得哭都哭不出来了。
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儿童游泳时都携带了救生圈等设备。江边,甚至还有人嗅到了“商机”,摆摊出租救生圈和救生衣,吸引了不少购买者。
半个小时里,记者尝试以湘江近日发生的溺亡事件劝阻多位携带儿童下水的家长,均以失败告终,“我们就在这边水浅的地方玩一玩,哪里有那么倒霉?”一名家长不悦地说。
农村留守儿童“防溺水”难度更大
每天晚上,芦淞区大京学校校长肖飞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点全校班主任上传的全体学生安全名单,确保全校236名孩子人人落实到位。
肖飞坦言,教师都盼放暑假,自己却最怕过暑假。因为学校地处大京风景区,附近就是大京水库,学生防溺水形势格外严峻。
肖飞表示,他曾实地勘察过,学生主要来源的附近三个村有90余口山塘,每口塘都有可能成为威胁孩子生命安全的“无底洞”。
早在放暑假前的半个月,肖飞和全体老师就在全校进行了全覆盖的“防溺水”知识持续宣讲。因为附近没人看管的水域太多,孩子容易到这些地方去玩水而发生意外。加上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留下老人看管孙子孙女。而孩子爱水是天性,农村娃由于经济和交通所限,无法去城里的游泳馆,水库、池塘就成了他们最爱的天然消暑地,因此农村也是发生青少年溺亡事故的重灾区。
为了将安全网织得更密,该校全体教师每天点对点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当地村委会联合,每天安排志愿者在池塘及附近水域巡逻。同时,学校还组织老师,安排各种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打消他们的下水念头。
“如果能够在农村也建设一些公益性的游泳场所,让这些孩子有正规场所可去,可能是避免他们野泳的一条好出路。”采访最后,肖飞期盼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