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悠悠药草香

    黄芪又称为王孙,始见于隋唐时代的高寿医药学家甄权的著作《药性论》。把黄芪称为王孙,可见其尊贵。黄芪,旧作黄耆。耆,长也。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乐于助人。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又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黄耆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经常种在屋前的一种开黄色花儿的草药起名为“黄耆”“戴糁”,现在通俗地称作“黄芪”。

    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除了叶子是绿色的,它开出的小花、主要作药用的呈棒形的根儿,都是纯黄色或米黄色的。它也确实很“长”,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始载于中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被其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它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够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延缓细胞衰老、抗癌防癌,得到过“一药多能”的美誉。有人曾经把中国的古药方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筛选出了25味最常用的中药,黄芪排在第11位。

    黄芪最擅长补气,全身之气皆能补益。清代医药学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现在也有很多人,爱用黄芪加上参须、枸杞、菊花、红枣等,泡茶饮用,以达到提气提神的效果。据说中国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先生,在中年以后,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喝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

    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老气虚都可用黄芪,清朝文学家袁枚就曾误用黄芪险些丧命。袁枚在某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他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病情加剧。后来袁枚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用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中医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黄芪、人参温补,温补会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反而“闭门留寇”。

    所以,再好的药,也要使用得恰当而巧妙,方能发挥特效。世间人事之用,亦皆莫过于此。如此,才能像王维的《山居秋暝》一样,“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节选自《药草芬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