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株洲街道图》上,标有“株洲桥”的位置
株洲往事
大家都知道株洲建宁港上有徐家桥和芦淞桥,一定不知道建宁港上还曾有座“株洲桥”。“株洲桥”虽然没有徐家桥那么著名,却也是建宁港上的一座古老的桥,还是徐家桥的“姊妹”桥呢。
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株洲街道图上,均可见到建宁港株洲老街段有三座桥,由东往西分别为芦淞桥、建宁桥、株洲桥;民国三十五年(1946)的株洲街道图上,却只画了芦淞桥和建宁桥;清光绪年间《湘潭县志》的疆域图中,也能清楚地看到有长沙桥(也就是徐家桥、建宁桥)和株洲桥的标注(那时还没有芦淞桥);更早一些的株洲渌口杨先生保存的《杨氏族谱》中所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株洲地图中,却仅画有长沙桥。
1946年的株洲街道图中没有株洲桥,可能是绘图者认为此桥太小,而“忽略不计”,也可能绘图时此桥已被大水冲毁尚未修复。而乾隆时的株洲街地图上没有株洲桥,或许是此桥太简陋,或许是那是还真的没有此桥。但综上所述,“株洲桥”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比徐家桥晚,比芦淞桥早。
“株洲桥”的规模确实不大,只是一座用木料搭建的便桥,桥的名字却这么大气,应该是有别于长沙桥,当时的建宁港老街段只有这两座“姊妹桥”。建宁港原名株洲港,也叫株洲水,株洲港上的桥理所当然叫“株洲桥”。“株洲桥”位于建宁港入江口不远(今建宁闸旁),南连城隍庙巷(也叫五节街),北接下港口的港口街。原“株洲桥”的桥面较低,挨近水面,行人过桥必须先沿阶梯下到港底再上桥,过桥后,又得上台阶到街面。由于桥面较低,一遇涨水,木桥就会被淹,甚至被大水冲毁。
1918年5月,南北战争期间,湘军参谋长刘建藩骑马夹在乱军中过“株洲桥”时,失足落水溺亡,被追授为陆军中将。
“株洲桥”因桥面低,行人过桥不方便,独轮车(株洲话叫土车子)过桥更是艰难。上世纪三十年代,靠经营木材发家成为湖南木材巨商的古岳峰人唐春和,准备将木质“株洲桥”拆除,改用坚固的麻石料独资修桥,桥名都定好了,叫“春和桥”,桥的北头正是“唐春和木号”。当修桥的石料运来时,被株洲老街的凌氏家族阻止,原因是凌氏家族认为唐春和欠凌三老倌一笔巨款多年不还,还借修桥来盗名。加上“株洲桥”南头的分袂亭用地是凌氏家族提供的,凌氏家族反对唐春和将“春和桥”建在凌姓的地盘上,但如果修建其他名称的桥却是可以的。
由于凌氏家族的极力反对,“春和桥”还是没能建成,大批石料废弃在港边。最终,唐春和在拆掉的“株洲桥”处,修建了一座与港岸平行的木桥,仍叫“株洲桥”。行人,独轮车过桥就比以前方便多了,桥身也有提高,也不至涨水时再被淹了。
1950年,株洲区人民政府修建建宁闸时,将“株洲桥”拆除,“株洲桥”也便只留在了一些“老株洲”的回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