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里的株洲
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有“关圣”“关帝”之称,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不少华人聚集区域,都建有相应的关圣庙或关帝庙崇祀。
渌口为旧时水运要道,自古商业繁荣,亦立有关圣庙(现称关圣殿),庙中保存有一方刊刻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重修关圣庙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关圣庙在清中期时的几次整修,以及整修过程中的不易与坚守。
渌江尽头
三百里渌江,自江西杨歧山流出,一反江水东流的自然规律,九道十八湾地蜿蜒向西,经萍乡,过醴陵,在渌口向西汇入湘江。
渌水汇入湘江的地段,正是渌口老街的尽头,鳞次栉比的木质老楼多半破败,那是往昔繁荣的商铺遗迹,倒是一侧有幢占地颇广的中式庭院,青砖成围,洞开的大门两边书“义气干霄近指白云开觉露,盛声走海遥凭赤手挽洪流”对联一副,正对大门的是一个硕大的香炉,我们所要寻访的关圣殿正殿便在这香炉之后,一幢飞檐式的仿古建筑,额书“关圣殿”三字,棱角分明,铿锵有力,恰如关帝的形象,门上的对联是:“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那刊刻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重修关圣庙碑便嵌于关圣殿一侧的照壁上。
关圣庙所在皆有,按碑文所述,“自省州县以及市镇关津”,无处无庙,可鲜有像渌口关圣庙这般,在原址屡兴屡建,直至今日仍香火鼎盛。我们探访的当口,便有三位信士前来上香许愿,在神像前的蒲团上虔诚跪拜。
重修圣庙
渌口关圣庙始建于何时,现已于史无稽,刻于嘉庆二十二年的这块石碑的碑文显示,至少在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之前很多年,渌口关圣庙便立于渌江西入湘江的这块空地之上,尽管那庙只是“木架茅茨”,且“倾颓日甚”。
或者可以从另外的史料来揣测渌口关圣庙的成因,据旧版《醴陵县志》称渌口“为本县(渌口旧属醴陵)之门户,水运出入孔道,凡属产货物,外来商品,鲜有不从此经过。”《株洲县地名录》记载,渌口“唐时派兵戍守,故称渌口戍”,到明时,则称“渌口市,设有巡检司署”,这里的市便是市集之意。可见,至迟在明代,渌口便已有了繁荣的市集。商市繁荣,自然带来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立庙祭祀在官民中声望极高的关圣帝君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管渌口的关圣庙立于何时,到了乾隆五十九年,这庙已是岌岌可危。于是,便有邑人张帝荣等倡议募修,“易木架而墙垣,易茅茨而椽瓦”,且“(庙)左右略存园土,以供香灯之费”。整修的效果也不错,虽然不过简单的砖混结构,难敌他处名寺大庙的壮观规模,但“庙貌之巍然焕然,足令樯帆上下,通客往来,罔不瞻礼和敬畏焉”。
屡毁屡建
尽管乾隆五十九年的那次整修,让渌口的关圣庙焕然一新,但并非一劳永逸,修修补补的日常工作总不能少,更何况这渌口的关圣庙濒河而立,“醴水(渌江旧称醴水)湘流,春涨频发,而基地适当其卫”,“浸蚀溃损颇多”。所以,到了六年后的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又一次集资整修,“是诚谋久远之计也。”
可惜的是,事不遂人愿,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浸蚀溃损”之处又危及到寺庙的安全,仍是十六年前首倡募修的张帝荣站了出来,捐银十二两,且与同道张垂恭和赵云发三人一起,四处募资,整修寺庙,并将原庙周围的园土重新整修成造船厂,“以逐年租税为庙费”——想来这些年物价上涨厉害,园土产出已不敷庙内的日常支出,所以才有改变土地用途的大胆想法。
也许这一次整修的工程比较大,所需费用也比较多,自嘉庆十五年发起募修后,直到七年后的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才“兹已告竣,泐石纪成”。在现存的碑文后半部分,刊刻了捐资人的姓名及数目,自张帝荣以下,共列有三百余人的名录,捐资数额则自一钱数分自十数两不等,大多在银一两上下的区间,尤值注意的是,这份名录不止普通信士捐资捐物,在朝官员亦有捐资整修,碑上刻有“湖南长沙协醴陵县驻防加五级记录十次刘进忠”的名讳,“捐银五两整”,之后则是合讯兵丁邓辉武、龙开榜、雷春等人的名讳,“捐银三两”。
可以想象,在这七年之中,以张帝荣等人为首的募资团队,不辞劳苦地在渌口周边的山水间行走奔波,以完成预定的募资目标,其间辛酸,也只有亲历者才能体悟一二。遗憾的是,由于史料阙如,加以时隔久远,对于张帝荣等人的生平和事迹,我们一无所知,只在这份留存至今的重修关圣庙碑碑文中留下些许记录:乾隆五十九年,张帝荣等倡议募修关圣庙;嘉庆十五年,张帝荣捐银十二两,且与张垂恭、赵云发同为发起人,倡同人捐资修葺关圣庙,历七年始成……
同样,由于史料的局限,嘉庆二十二年这次整修之后,渌口的关圣庙在日后的岁月中有无大规模整修的记录也不得而知,相关资料显示,1944年6月17日,侵华日军攻占渌口,纵火烧街,渌口老街及关圣庙均有不同程度损毁;2016年,当地信士杨伏林、杨艳等首倡重修关圣殿,地方信众踊跃捐款,乃有眼下我们面前这一幢虽不算雄伟壮观但也美观大方的院落式仿古建筑;网上亦有网友晒过2016年重修之前的关圣庙照片,逼仄狭小,颓败残缺,四壁隐有火烧之迹,也不知是否日寇肆虐时留下的痕迹,甚或,某块砖瓦亦曾见证过嘉庆二十二年甚至乾隆五十九年的那次大修......
幸运的是,不管时光如何淘换,立于渌江、湘江交汇处的这座关圣庙始终以不同的形态矗立在原地,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那块立于嘉庆二十二年的重修关圣庙碑也在历年来的风风雨雨中保留下来,让若干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视前人的坚守与不易。
碑名:重修关圣庙碑
材质:大理石
规制:长170厘米、宽67厘米、厚13厘米
年代:清
现状:厝置于渌口关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