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彬
看完电影,我沉默了五分钟。我没有让眼泪流下来,但我知道,这部电影已经给了我一种冲击。
2019年10月在株洲上映的《少年的你》,是一部讲述校园欺凌的电影。陈念是一名高三学生。高考前夕,她的同学胡晓蝶跳楼自杀,警察传唤她,她选择沉默。事实上,她知道胡晓蝶为什么自杀,因为她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境遇——被欺凌。当然胡晓蝶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被欺凌,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她在复读,家里一直希望她考上好的大学。
陈念之后还是选择向警方说出来,结果却给她带来更深的伤害。欺凌者魏莱及同伴,对她发起更严重的暴力。魏莱的母亲到最后也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是这样的人。一个17岁的女孩能做出什么呢?很多成年人都这样以为。他们从来没有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能否考上好的大学。无论是魏莱还是陈念,她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缺乏真正的陪伴以及关怀。家境优渥的魏莱是一个情感缺位的女孩。陈念的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贩卖假面膜,过着被追债的生活。母亲是爱她的,但是在生存的重压下,陈念不得不坚强,她需要面对来自生活和学校的压力。
事件出来后,学校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处理,而是选择息事宁人。这里我们能看到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习惯分数至上。正如陈念对警察郑易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一节课教我们如何长大。”其实,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老师也常常关心,但还是显得那么无力。这种无力感,也许来自教育的考核体制。
最终,陈念失手杀了魏莱,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情。魏莱以为向陈念道歉了事情就过去了,毫无顾忌地说出欺凌陈念的往事,好像那些都不是事,只是玩过火罢了。对胡小蝶的死,魏莱也是这样的态度,她并没有因此学习对生命的敬畏,她只知道自己的痛苦,但无法感受他人的痛苦。我们的学生不能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无法共情,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值得成年人思考。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想至少应该家庭有爱、学校有光,孩子能找到自己、活成自己,也能尊重、理解那些不一样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