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田间考察。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讯(记者/王军 通讯员/康敏 贺俏丽) 夏收时节,在攸县新市镇大同桥村,一块水稻试验田引人注目。
稻田就在106国道边,禾苗成行成距,被区分为若干个0.5亩,每块竖起一个标牌,上面标注有效穗、总粒数、选育单位等信息,“高矮胖瘦”、青黄相间的稻苗,被颗粒饱满的稻谷压弯了腰……
“光是品种筛选,就有69个。”市农科所副所长凌文彬说,这些水稻品种来自全国各地,分别由杂交稻育种岗位专家、常规稻育种岗位专家和市农科所提供,在相同的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中“掰手腕”。
这块特别的稻田,是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湘东试验站重点建设的展示基地。早在2017年,我市经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株洲综合试验站,在5个县市区建立10个千亩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推广栽培轻简化、全程机械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
由于早稻新品种推广进程比较缓慢,种粮的比较效益降低,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也在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省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双季稻生产,并通过压单改双等措施,落实早稻播种面积,而早稻新品种的筛选变得尤为重要。
大同桥村交通便利、地段平整,土壤肥力强,又有酒埠江水库作为灌溉水源,适合做水稻新品种的筛选示范基地。14个早稻示范品种插播后,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湘东试验站长、市农科所水稻室主任、研究员石天宝,就带着专家团队守在基地,记录每个早稻品种的田间表现。比如,“钰两优268”平均每穗结粒82.1个,而“株两优819”平均每穗结粒105.2.1个,综合考虑基本苗、有效穗等因素,本土品种“株两优819”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新品种选育,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在示范基地也得到有效应用。在水稻生产的中前期,技术人员会通过淹水措施,达到降镉的目的。针对淹水过程中造成的病虫害问题,技术人员还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花生,通过吸引病虫天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一系列集成技术的推广,让这片稻田希望满满。7月9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实地考察,对湘东试验站的成果应用充分肯定。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正洪表示,从示范推广的结果来看,一批新品种的选育、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技术瓶颈,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为湘东地区乃至全省的粮食生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