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今日醴陵》 美丽的玉堂 谭晓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从醴陵城区出发,沿一〇六国道南行三十公里,便到了与攸县接壤的界碑岭。从这里左拐百余米,一座巍然耸立的拦河大坝映入眼帘,大坝将滔滔铁河拦腰截断,河水只好在这里回旋、集聚、抬升、拓展,在原野山峦间形成碧波涟漪、水光潋滟、云烟缥缈的人工湖泊。大坝两侧的水渠,似绿色飘带伸向远方,灌溉着玉堂等几个村的万亩良田。丰水时节,从大坝水闸溢出的巨大水流,奔腾咆哮,在坝下卷起千堆雪,江水向宽阔的河道漫延,轻轻拍打着绿树成荫的河堤,发出悦耳动听的回声。

    跨过拦河大坝上的公路桥,就是闻名遐迩的玉堂村。

    玉堂,山水形胜,人杰地灵。早在元末明初,山西平阳府经历(经历系古代官职)、玉堂谭氏先祖盛裔公途经此地,见铁河奔流、山清水秀、沃野千顷,乃插草为标,筑屋铸犁,耕读传家。历史的长河不经意间流过了六百余年,玉堂这块风水宝地,山河依旧,面貌全新。站在大坝河堤,不远处罗霄山余脉之一的青苔岭郁郁葱葱气象万千。可谓“户外青山点缀苔,无边铺翠画图开。”与青苔岭比肩相连的是俊秀挺拔的汑背岭,岭下是绵延数百亩的汑田(又叫湿地)。这里曾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胜之地,被誉为玉堂八景之一的“莲池映月”,但近年来,这里辟为专业渔场,多了些市场气息,少了点闲情逸致。

    汑田岸边,是贯穿全村的玉堂大道,从青苔岭直通五家岭。移步百余米,即是临街而建的超市商店、各具特色的服饰企业、宽敞明亮的玉堂学校、雕梁画栋的岳王古庙、灰墙黛瓦的谭氏宗祠。白天,这里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寺庙宗祠,香旺烛红;莘莘学子,志存高远。古老的宗教文化、氏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多元文化格局。一旦夜幕降临,玉堂大道华灯绽放,霓虹闪烁,人们三五成群,涌向灯火辉煌的宗祠广场,伴着悠扬的金歌妙曲翩翩起舞,尽情挥洒自己的惬意豪情,演绎着甜美生活的华彩乐章。

    沿玉堂大道继续前行,便是一个丁字路口和一座五六米宽的小桥,过了桥直行经五家岭可达船湾镇。桥下清清溪水潺潺地流淌,这便是村人皆知的玉水溪。逆溪而上,两边稻田阡陌,水渠纵横,一条通往攸县市上坪的乡村公路穿插其中。顺着公路前行便到高塘冲,冲口上端一架飞桥沟通南北,这是岳(阳)汝(城)高速玉堂大桥,桥下青翠欲滴,瓜果飘香;桥上车辆穿梭,日夜奔驰,构筑了一道动静结合的亮丽风景。

    从桥下穿过,“玉堂水库”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登上水库大坝,鸟瞰宁静秀美的湖光山色。宽阔的湖面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镜子,碧绿的湖水似块硕大无暇的翡翠;阳光透过云层,洒下万丈光芒,像是给湖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亮的碎金。漫步湖边小道,四周群峰竞秀、青山含黛,似观赏一幅徐徐展开的经典山水画卷。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哗,空气就像被过滤了似的,显得格外清新。烂漫山花不时随风飘落在湖面上,连湖水都仿佛散发着淡淡清香。浅滩一群群鱼儿追逐着飘落的花瓣,泛起阵阵涟漪;蓝天白云下几只白鹭展翅飞来,轻盈地落在湖中小岛的绿树丛中。真可谓“鲜鳞翔浅底,白鹭点苍松”。

    欣赏完湖光山色,沿着灌木丛生的羊肠小道,登上山之峰巅,玉堂全貌尽收眼底。玉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呈半月形盆状,蜿蜒起伏的巍巍山峦,护卫着玉堂勤劳聪慧的万千子民;穿村而过的悠悠铁河,滋润着玉堂千顷阡陌田园。在半月形盆地内,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楼房鳞次栉比,稻田绿波荡漾,民众幸福安康,呈现出一派兴旺祥和的喜人景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