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掌上株洲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漆小丽
种好“责任田”、打好“组合拳”,抓住河长制这个治水的“牛鼻子”, 以“一盘棋”行动推进河长制见成效。
从水到岸、从城到乡,消除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特别是,县市区第一总河长、总河长连好天线、接通地线,把河长制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基层开花结果,让老百姓享受到水清景美的生态福利。
日前,市总河长会议上,来自城区、县域的第一总河长代表述职发言,言语中的一条条举措、一个个数字,映衬出我市河长制工作的成果。
天元区
解决河流“四乱”问题上千件
天元区有湘江干流48公里,大小支流60条、水库25座、山坪塘5200余口。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天元区委书记、第一总河长周建光表示,去年以来,全区解决河流大小问题1000余起,河长制工作获2020年度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25座水库全面除险,8处湘江堤防水毁工程全部修复加固,45起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到位,11处涉水违建、26处包括整治砂场、码头、渡口的问题、116艘渔船、479艘“三无”船舶、2.3万公斤网具均依法依规整治到位……“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我区提前2年完成全区25座中小型水库、8条中小河流河道划界工作,明确管理界限,用制度保障河长制行稳致远。”周建光说。
拉单子、建台账,一项一项排查攻坚、一个一个达标销号。
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河长制工作最重要的载体,该区全年投入民生资金1.92亿元,建成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三门、栗雨2处船舶污染物岸上收集点,凿石港、韶溪港、陈埠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东司塘、易家港黑臭水体蝶变为城市新湿地、市民小公园。大力推进“幸福河渠”建设,以河流为单元,以村庄为节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积极打造“一乡一景”。特别注重将白鹭、革命先烈罗学赞等地域人文历史、景观特色融入其中,把河流水体建设成为彰显地方历史人文的载体,提升美丽乡村气质。目前全区已建成沧沙港等9处样板河渠,湘江河西风光带、万丰湖、杨柳湖已成为全省“美丽河湖”。
醴陵市
20多亿元资金推进渌江治理
醴陵市有河流58条、大中小型水库207座。醴陵市委书记、市第一总河长王利波介绍,该区按照“一名领导、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渌江水质由Ⅴ类、Ⅳ类稳定提升至Ⅱ类;河长制工作考核获评株洲地区A类第一名。
“通过整合各类资金20余亿元,用于渌江综合治理,重点三个打造示范段。”王利波介绍:一是莲石至大屏山示范段,投入1850万元,着力打造湘赣边生态景观带,今年6月底竣工开放。二是城区示范段,以“瓷城古韵·一江两岸”项目为抓手,重点提质渌江水文化,目前每天接待休闲观光的游客和市民超过2万余人次;三是石亭镇示范段,筹集资金1亿元,用于石亭镇、茶山镇等下游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展重建,修建河堤5公里,修复水损设施115处。
水资源保护、水岸线整治、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5大专项行动有成效。
该区完成16个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整治,城乡安全饮水达标率达100%;取缔“三无”船舶342艘,拆除违法建筑18.8万平方米,退养生猪近10万头,拆除网箱8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东岸河、西山渠等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建成18个农村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区、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4%、86%以上;建立日常保洁制度,成立5支保洁打捞队,清淤72万立方,清运河道垃圾4000余吨;开展渌江生态修复工程,植绿100万余株,修复河堤、护坡54处,放流鱼苗400万尾。
攸县
154件省、市督查交办案件全部办结
“开展巡河26527次,发现问题8000余个。”攸县县委书记、县第一总河长李鹏程表示,154件省、市河长办督查交办的问题已全部办结;6个乡镇(街道)顺利通过河长制工作标准化建设市级验收。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发动全民共护河。”李鹏程说,各级河长定期带头开展文明规劝,组织相关志愿主题教育活动,并将河长制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河长制专题送戏下乡、“六进”和“世界水日”“河湖洁净月”等主题宣传,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定期组织三级河长及891名“监督、协管、保洁”河道三员培训,有效提升巡河履职的专业性。
治水行动抓铁有痕。
铁腕治水不松懈,先后完成16处“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2座小水电清理整改和17个乡镇(街道)共计17条河(段)的示范河湖创建;投入1690万元的跃进水库周围池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全面完工。
铁拳治污不让步,全面开展工业排污、农村环境、禁捕退捕等11个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91%,还设立3个专门打捞工作站和5道拦污栅,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开展河道垃圾转运处理,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铁律执法不手软,按照“一河一警长”要求,共设置河道警长747名,协助河长解决各类河湖问题1355件;严格落实“4+1”轮值联合执法机制,全年共开展联合执法5次,拆除水上非法违规建(构)筑物32处,打击非法采砂、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14起,行政拘留14人。
芦淞区
交办处置问题1100余件
“发挥河长关键作用、社会协同作用、科技助力作用推动全区各级河长巡河4200余人次,交办处置问题1100余件。”芦淞区原区委书记王建勇表示。
“芦淞区河长制工作主要抓了‘三个三’。”王建勇补充道,除了三个作用外,还有三个举措、三个结合。
强化三个举措。项目化推进。整合各类资金6.5亿元,完成枫溪港等5个黑臭水体整治,推进白关污水处理厂、枫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处理全覆盖。法治化攻坚。开展联合执法,取缔非法码头2处,查处涉水违法行为8起,解决突出“四乱”问题9个,特别是严格执行“禁渔令”,拆解渔船298艘,回收网具1.25万公斤。常态化管理。聘请150名保洁员实行河道保洁“日产日清”,实行重点问题“一单四制”,做到问题不整改不销号。
做好三个结合。与产业发展结合。推行“河长制+服饰”,倒逼服饰洗水行业绿色转型,助推服饰产业迈进千亿。推行“河长制+通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合作方式引导翔为通航、市航校等拓展运营领域。与乡村振兴结合。统筹河长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小流域治理、完善小农水工程促进特色种植,今年仅白关丝瓜产值就有望突破6亿元;通过打造大京水库“省级最美河湖”带动乡村旅游,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95万元。与文明建设结合。建成“河小青”志愿服务示范基地,打造河长制文化长廊,开展“六进”活动,让人人皆为“河长”。
石峰区
清水塘片区落户新业态企业727家
“坚持源头治理,涵养水生态。”石峰区区委书记、区第一总河长邹志超表示,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另一方面,提升九郎山“绿心”生态涵养功能。
“清水塘片区在完成冶化产业退出后,在新产业导入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成功引进科技文化未来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注册新业态企业727家。”邹志超说,田心片区紧盯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生产工艺全面升级换代,有力推进了园区减污降排。
同时,该区按照“三年造林、五年复绿、十年成林”的思路,完成“绿心”造林7300多亩,同步强化“绿心”管护,组建“绿心”地区城管中队,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走访巡逻和综合执法,生态屏障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不断增强。
聚焦突出问题。持续推进清水塘环境、主动推进小微水系、系统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30万吨遗留残渣废液处置,建设霞湾等4条生态景观带,霞湾港全流域达到国家Ⅱ类水质,一湾碧水入湘江已成常态。打造贯穿全区4个街道的最美水系,建成茅太新村主水渠样板河工程。完成新民路主排渠6.5公里黑臭水体整治,实现管网互联互通、集中净化处理。投入1200多万元,改造地下管网,完成湘氮一区等60多个小区的雨污分流。投入500余万元,建成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场所18处,完成分散式污水处理900余户,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基本消除。
多元共治。通过压实河长责任、强化智能管护、开展“石峰环保开门纳谏”专项行动,提升了监管和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