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剧照。 受访单位供图
策划/盛荣 李卉 执行/温琳
编者按
百年党史厚重辉煌,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市文艺工作者解锁了N种党史学习的打开模式。本报特推出“文艺学党史”系列报道,梳理我市文艺工作者创新创作的这些文艺作品,从中感悟戏与剧讲述的百年党史,歌与舞抒发的爱党情怀,书与画传承的红色基因,去文艺作品中感受可听可看可感的那些红色历史。
谱写“英雄”传奇,唱响红色赞歌。
震撼心灵的动情表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大气恢弘的舞美设计……作为省文旅厅与市委、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精品力作,民族歌剧《英·雄》已经在全国各地公演了70多场,场场满座,一票难求。
日前,该剧作为全国优秀剧目,先后入选湖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抒写了鲜活生动的党史
《英·雄》中,“英”是缪伯英,她于1920年11月参加由李大钊组织的党的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雄”是其丈夫何孟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革命中,两人先后牺牲,牺牲时均只有30多岁,他们用青春和鲜血,写就了一曲英雄之歌。
民族歌剧《英·雄》出品人、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在一次“送戏下乡”中,来到炎陵县何孟雄的故居,听闻了两位共产党员的故事,深受触动。“株洲是‘音乐之城,歌剧之乡’,我们应该创作出大型的歌剧作品,铭记英雄功绩,传承红色基因,让党史鲜活起来。”他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说,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性党员缪伯英虽巾帼英气、精神超群,但由于牺牲过早,宣传不够,竟连同她的丈夫亦为革命英烈的何孟雄一起,如今已鲜为人知,“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树碑立传、传神写貌,塑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代代相传、深入民心、弘扬光大,是神圣的天职。”
民族歌剧《英·雄》以历史事实为背景,通过“初恋·俚歌”“热恋·酒歌”“苦恋·离歌”“生死恋·长歌”四幕,内容曲折动人,成功塑造了一对有血有肉、轰轰烈烈的共产党“英·雄”夫妻形象。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崇高的价值引领和壮阔的美学品格,讴歌了第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人格之美。
探索了民族歌剧多样化的道路
“要上高山那就莫怕风,要下大海呀就莫怕龙。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红哟……”民族歌剧《英·雄》开头,一段带有浓厚湘东民歌风味的唱曲,吸引不少观众。
该剧融入大量湘东民歌、花鼓戏元素的唱段,大筒、唢呐等民族乐器的运用也十分巧妙。
“来不及留一张婚照,与你携手人生锦绣。没能够共一行书页,和你写尽天长地久……”不少观众在观剧结束后,都不由自主地哼唱剧中的一些旋律。
“歌剧要好听易传唱,不仅要有好故事,更要有好音乐。”该剧作曲杜鸣说,《英·雄》在学习借鉴西方歌剧的同时,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该剧的导演、编剧、作曲、主演、服装、化妆等人员,多次深入革命前辈生活和战斗的基层一线,挖掘和体会各种党史细节。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让演职人员获得了丰富的灵感和滋养,他们将深入的体悟融入舞台表演的各个细节中,革命岁月的青春、热血、理想、信仰贯穿全剧,焕发出强烈的震撼力。
“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向花鼓戏、湘东民歌汲取营养,让《英·雄》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感。”仲呈祥说,这让《英·雄》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觉醒,更昭示出当今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条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受到了各阶层的追捧和喜爱
民族歌剧《英·雄》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里面不少精彩的唱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全剧结束,掌声经久不息,长达十多分钟。
“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北京湖南商会会员唐茂国感慨,他被英雄故事深深打动,为英雄陨落而落泪。
民族歌剧《英·雄》一经推出,受到了各个阶层的追捧和喜爱,有的观众甚至跑到上海、北京等地追了20多场。目前,该剧已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演出70多场,掀起了一股“看《英·雄》、论《英·雄》、赞《英·雄》”的热潮。
“革命先烈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儿女也不知所终,让我最感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中国民族歌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说,观看《英·雄》后非常感动、很受教育,“让年轻人真正知道,我们的先烈是怎样奋斗的。”
《英·雄》不呆板不说教、有情感有情怀,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讲,充满励志奋斗、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导演黄定山说,《英·雄》追求的就是“年轻、时尚、潮流”,它讲述的是革命年代最时尚、最具先进理念的一群年轻人的青春热血故事,堪为当代青年楷模;这群革命者追寻真理、不懈奋斗,这也是当代青年的潮流。
在密集的剧场演出之外,《英·雄》团队打造了“轻装版”的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创新地把舞台搭到了百姓家门口,通过原班人马演绎精彩片段,让没有机会走进剧场的广大群众也能够欣赏到英雄夫妻的魅力、学习传承英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