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不改初心 他坚守乡村电影放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观看电影的村民们。

    讲述

    【人物简介】

    陈飞,男,1967年出生于茶陵,从事电影相关工作已34年,目前任茶陵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负责茶陵地区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一辆面包车、三套放映设备、三位放映员,组成了陈飞的“放映小分队”。他和团队人员行走于茶陵地区的每个行政村,为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而奔波着。

    子承父业 电影情怀让他坚守

    出生于电影院家属楼,从小进出电影院的经历,让陈飞在20岁那年面对招工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影相关工作。从胶片16毫米检片工作,到35毫米影院座机学习培训,再到电影放映,通过各种学习,陈飞迅速成为一位“多面手”。

    时间来到2000年,单位经济效益不景气,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陈飞不是没有动摇过,“要不是靠妻子的收入,我每月几百块的工资根本不足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可陈飞内心浓厚的电影情结,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清。他的父亲在电影公司干了一辈子,他的童年到青年都是在电影院度过的。陈飞说,小时候其他孩子的娱乐活动是玩泥巴打弹弓,而他是看电影,“《少林寺》《三打白骨精》《地雷战》《地道战》之类的热门电影,我可以连看十来场。”正是这份电影情怀,让陈飞决定继续坚守。

    早起晚归 40岁开始学习驾驶

    随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启动,陈飞的主要工作场地开始由县城转向农村,并在40多岁时学起了汽车驾驶。“茶陵这里的山区路途比较远,最远的村有60多公里,只能自己开车去放映。”目前,茶陵电影公司共有11支放映队47人,负责整个茶陵地区的215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除了常见的三轮车外,他们还自筹资金购买了三台面包车,“每台车上坐三个人,带三套设备,每到一个村就放一个人和一套设备下来,等放映结束了再原路接回去。”

    电影放映是个辛苦活,遇到要下村放映的这天,陈飞和同事们要赶在下午5点40分之前吃完晚饭,再将设备检查清点好并出发。如果是去偏远的村,还得将时间提前至下午5点,这样才能赶得上晚上7点的电影放映时间。待到两部电影放映完毕,再赶回家时,常常已是深夜十一二点。第二天白天,也并非休息时间,大家要利用这个时间段完成设备检修、电影素材选择和下载等杂事,还要及时与当天放映电影的村里联系,便于村里通知村民前来看电影。

    始终如一 村民热情让他感动

    与辛苦放映形成对比的,是村民们始终不减的热情。刚开始到农村放映电影时,看电影在农村百姓眼中还是个新鲜事,陈飞的放映车常常是刚开到村头,就有村民尤其是小孩子大声吆喝:“放映车来啦,大家快出来看电影了!”往往是放映设备还没搭建好,村民们已经自带小凳将现场围了起来。

    如今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但电影放映队一来,仍然会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遇到符合大家口味的《战狼》《小锅盖当官》《举起手来》之类的电影,村民还会到微信群里招呼更多人前来观看。一场电影下来,二三百人观影是常事,有些广场电影甚至能达到六七百人。“对不少人来说,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他们会把观影当成一种社交、闲聊的方式。要是准备了瓜子、花生,包括夏天的西瓜、冰棍之类的零食,也会大声喊我一块儿吃。”陈飞说。

    内心隐忧 后续是否有人接棒

    今年4月,茶陵地区的降雨量较往年偏多,这让陈飞有些坐立不安:全年2970场的电影放映任务,可能会因此而无法完成。作为茶陵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他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靠天吃饭”的无奈感有着深刻感受。“下雨不能放映,放映到一半下雨了也要赶紧停下来,因为设备怕水。”陈飞说,以往每年大约有150天的时间用于下村放电影,今年估计要适当增加,“目前时间已经快要过半,但距离任务完成过半还有较大差距。”

    然而增加放映时间也并非易事。这支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放映队伍中,年纪最小的47岁,最大的已经62岁。陈飞坦言,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薪资待遇较低,是这一行难有年轻人加入的几个主要原因。同事们闲聊时也会谈起这个话题,却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知道等我们这批人都退了之后,还会不会有人继续干这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