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张强 许维
最近,醴陵市仙岳山街道江源村党委书记赖冬平,被“幸福”困扰着:村自来水工程建好后,匀到家家户户的水还有富余,白花花的水每天要白白流失200多吨。
从一个缺水村到富水村,从村民“钻山打井”到四季不愁水,江源村经历了什么?6月25日,记者进村寻找答案。
背靠西山,面临渌江,喝水却成难题
“口子往小了拧!这水压可没少让我更换水龙头。”高压锅里米饭飘香,五保户肖光全接水洗菜,拧开水龙头,水直往外涌。记者凑上前想试试,被他制止。
深埋在地下的水管通向各家各户,因为沿途建有加压泵房,水压大得很。肖光全先是用塑料水龙头,不经用;后又改成不锈钢水龙头,也不牢靠。如今,他在水龙头周边捆上密密麻麻的线,防止水龙头再次脱落。
安全、清冽的水敞开用,这在以前,江源村的老百姓不敢奢望。
江源村位于醴陵市城郊,渌江从村前缓缓流过,背后靠着西山,按理说喝水不该成为问题。“山高坡陡,山与河之间没有充足的缓冲区,所以水来匆匆去也匆匆。”赖冬平解释,这样的地理环境,最直观的影响是枯水季节几乎找不到地表水。
2019年以前,村民纷纷上山找水源,选择在背阳的坡面打井。水源找到了,老百姓又起了争执,水是从谁家山林流出来的,谁家可以受益,村民各不相让,甚至还大打出手。为此,村干部没少上山协调矛盾。
事实上,村里曾计划接醴陵城区的自来水进村,但规划的主管网只能到村部,入户造价算下来,每户需要出4900元的安装费。方案只能作罢。
饮水是第一民生难事。2020年,江源村安全饮水问题,被市水利局纳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巩固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21万元项目资金。
有了资金支撑,村里立马行动起来,在西山脚下打深井,寻找优质水源。“两口井,一口110米深,一口80米深。”在绿树成荫的大山深处,赖冬平指着硬化加固的井口对记者说。
水厂落成,村民优先,市场分一杯羹
水厂建成,水质尤为关键。
从深井流向百姓家中,首先要通过制水一体化设备,完成消毒杀菌,再流入180立方米的清水池沉淀。“全都是智能控制,往机器里加次氯酸钠,氯气迅速融入水中,杂质都进不去清水池。”赖冬平手里拿着醴陵市疾控部门反馈的水质抽检报告,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
当然,村民用水并不能“任性”,按照2元/吨计算,用了多少,就到村里的智能水表缴费系统查,缴费也可以不出村。目前,村里295户村民,都实现了管网入户,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这水清得很,水压也足,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用黄泥巴水了。”江源村月形组村民周小平,以往有备水缸储水的习惯,如今烧水洗衣做饭,直接从水龙头接水,省力又省心。
但赖冬平还有一件未了之事,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00吨,村民满打满算的日用量只有200吨,那么一半的水会被浪费。
6月25日,醴陵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来了,同来的还有醴陵市餐饮配送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实地考察后,该负责人当场拍板: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村里富余的水,用于餐饮原材料制作。
赖冬平喜出望外,这意味着村里的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今后维护、检测等各项成本的资金也有了来源。
醴陵市水利局副局长金鑫介绍,目前该市累计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资金达到2亿元(争取国家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规模以上水厂52处,其中单村工程36处,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人口4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