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冷饮、雪糕,都是极具夏日风情的美食,其实在古人的夏天里,他们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冰棍
荔枝歌(节选)
南宋·杨万里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在炎热的夏日,一千年前的宋代人已吃上冰棍,那时还有冷饮专卖店呢。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这“冰棍”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所以卖冰人获利颇丰,足可以养活一家人。
奶茶、果茶,其实古人也爱喝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刘禹锡在这首诗里写到“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词句玲珑,一股清凉迎面扑来。唐代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冰饮,比如酥山,这是一种类似于牛奶冰沙的冷饮,在唐代出土的墓葬壁画当中多有出现。
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有卖“雪泡豆儿水”的,就是冰镇绿豆汤。还有“冰雪甘草汤”,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放凉,之后加进磨碎的冰块。据《东京梦华录》(宋代笔记体散记文)等古籍记载,当时有不少流行的冷饮,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冰雪、沉香水等等。
元代的《饮膳正要》记载了酥山的做法:先把牛奶反复煮,捞取上层固态物经过加工即为酥,有点类似于奶油,至于酥山,则是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往器皿里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明清时期出现了冷饮界的消暑神器——酸梅汤。其实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乌梅一条中就有对乌梅熬汤的记载,最早的酸梅汤在宋代是作为一种避瘟的药品而非饮品,但是到了清代,因为满族来自于比较清凉的东北,受不了北京夏季的酷暑,故而将乌梅水多次改革,使之有消暑之功效。而这一方子从宫廷当中流传出去之后,则成为了老北京的一道饮食地标。《红楼梦》中也曾写道,男主人公贾宝玉挨打后,就请求贾母:“只嚷干喝,要吃酸梅汤。”
再如,甘菊冷淘,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梅花酒”等果茶冷饮,也很受民众欢迎。
古人喜欢冷饮,那冰从何来?虽然没有冰箱,但古代有冰窖,寒冬腊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荡田,待冰结成敲凿于窖内。等到来年盛夏,用以加工冷饮,满足大家的需要。在暑气逼人之夏日,皇宫和大户人家家里都陈设有“冰桶”,把天然冰摆在冰桶内降温。
凉面
唐朝诗人杜甫作有《槐叶冷淘》一诗,“轻轻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饮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杜甫十分推崇的“槐叶冷陶”是一种与槐叶水调和的凉面,当时十分流行。除此之外,杜甫还为冷饮写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名句。
本文原载“书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