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的纳凉神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夏日里,避暑永远是一个不变的主题。现代人为了躲避烈日,钻进空调房、走进避暑山庄、尽可能薄衣裹身……那么古人怎么纳凉呢?读一读这些古诗,你会发现,古代人的纳凉方式不仅低碳环保,而且创意百出。

    1.储冰

    《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正是冬季采冰的事情。冰从河里湖里采集上来之后,就要储存起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叫冰井。因为古人不会制冰,只能单单的等冬天有冰了,采集储藏,夏天纳凉用。这样的方法持续了两千五百年,一直到清代。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三国志》记载说当年魏王曹操专门筑此台来藏冰,故号冰井。《庄子·徐无鬼》:“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庄子的想象力总是奇特的,也是进步的,想象着怎样在夏天制冰。

    2.薄纱

    《洛神赋》中讲到:“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这里的罗衣便是古代女子钟爱的夏季服饰,轻薄且透气。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中的“纱”就是“罗”,衣服较大却轻若无物,重不足一两,具有极佳的透气性。西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咏宫人夏日纳凉时之情形,有言“薄罗衫子透肌肤”。词人李清照夜在《点绛唇》中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3.凉席

    古代夏天用的凉席称“夏簟”或“凉簟”。簟是用竹条或用芦苇编织的席。古时候的席和簟是有很大区别的:席子是用蒲草等编制,席子性温,为冬天使用;而簟性凉,为夏天使用。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编织精美的“凉簟”甚至被称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厨》中也曾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到了晚上,夏夜漫长,暑气蒸腾,尤为难熬,古人就睡在“凉簟”之上。

    4.冰枕

    “冷枕”是一种瓷枕,枕头里面是空的,有个夹层,上有一个注水洞口,夏天放凉水。宋代诗人张耒曾经做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夏天睡觉前,用刚从井里打的凉水注入其中,上垫枕巾,头枕其上,凉爽宜人,一枕清凉入梦来。

    5.竹夫人

    除了枕头上的考究,古人还发明“竹夫人”。“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着睡觉的竹物,一般为圆柱形,用竹篾编成,中间镂空状。陆游在《初夏幽居》里写道:“虚堂一幅接篱巾,竹树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竹夫人”的特点:空、薄、凉,空而自然透风,薄而自然轻盈,凉而自然沁心,躺着竹席怀抱竹夫人,漫漫夏夜顿觉清凉。

    6.风扇车

    宋代诗人刘子翚在《夏日吟》中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

    这儿写到了一个东西“扇车”,能起长风。据悉,这种风扇车在宋代就有了,扇车上有一个称为冰槛的装置,它能制造水雾。通过制造人工风与人工雨,给人们送去清凉,这创意实在妙。

    (网络综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