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逸峰
通讯员/刘爱明 宋律 言存 谭华德
6月29日,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签约进驻,这是继长郡云龙实验学校之后,云龙引进的又一所长沙名校,学生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省级优质教育资源;云龙大道改造一新,“五纵十横”道路网络基本形成;省直中医院云龙医院正抓紧建设,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三甲医院的服务;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覆盖4.36万人,医疗保险覆盖10.17万人,农村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全面实现“即征即保”,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提标扩面,补贴标准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7.4%……
强化民生保障,兜实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全力开展“民生100”工程,突出共建共享,提升民生福祉,坚持每年将70%以上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民生事业,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上半年,该区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19.6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7.14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支出达到5.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文旅体、卫生健康、科技等支出增幅均超过70%。
“五纵十横”,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只有血脉通畅,才能舒筋活络。
去年8月28日,备受市民关注的云龙大道(洞株城际公路改扩建工程株洲段)全线正式通车,株洲和长沙之间新增一条全程无红绿灯的免费快速道路,道路设计时速80千米,全程仅需28分钟,通行时间较改造前节省约40%,加快了长株潭“融城”步伐,逐步消除城市综合交通的隔阂和瓶颈,促进沿线经济快速发展。
2017年初,该区开始实施基础路网“3111”行动计划,决心用3年时间、投资110亿元、建成100公里城市路网、基本建成“五纵十横”的主次干道路网。截至目前,建成迎宾大道、华强路、云峰大道、云海大道等主次道路30余条180公里,“五纵十横”基本建成。投入8100万元,新建提质改造公路61公里,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300余公里,形成“区域大循环、市域大连接、城际大接轨”的综合交通体系,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面拉开城市骨架,拓展优化发展空间。
融城先发,基础先行。该区主动出击,抢抓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机遇,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大局,最大限度聚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要素。根据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合作协议,云龙全力推进区域内的城际干线道路建设,争取云峰大道对接昭云路、华强路对接机场连络线年内开工,加快田心大道对接黄兴大道的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更让人振奋的是,还将加强长株潭都市圈快线S4线和S7线线站规划方案对接协调,力争“十四五”启动项目建设,让更多的要素资源导入云龙。全面畅通到长沙、株洲、湘潭市中心和黄花空港的“4个25分钟”,进一步彰显云龙长株潭融城中心的战略地位。
义务教育“零收费”,打造全省教育名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6月29日,株洲经开区与长沙市第一中学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办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学校为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前期先建设小学和初中,其中小学规划设立72个班,3240个学位;初中规划设立36个班,1800个学位。今年秋季,学校将在过渡校区开办小学一年级4个班和初一年级4个班,新校区明年竣工投入使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投入是基础。近年来,云龙示范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办名校的同时提质改造一批旧学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奋力打造湖南省教育名区。计划到2025年,完成20亿元以上的投入,引进打造3所省内品牌学校,培育引进20位市级学科带头人,提供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6000个优质幼儿园园位。
硬件设施提标,软件设施提质。早在2013年,该区就出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实施办法》,每年为辖区内中小学学生免除了教辅资料费、课本费、保险费、校服费、寄宿等费用百余万元,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2016年春季学期起,该区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率先在全市推行学生营养餐补贴工程,为全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仅此两项,该区每年财政就需投入1200万元。
提标扩面,织牢社会保障网
龙头铺街道三塔桥社区柒光红家是低保户,2017年—2020年一直是单人保,保障人口是其妻子。因为其妻子患有智力重度残疾,需要人照顾,导致柒光红本人只能就近找一个环卫保洁的工作,工资不高。加上女儿还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该区民政部门与街道民政办工作人员上户走访调查,去年7月,柒光红通过民政部门审核,确定为全户保,保障人口从之前的1人变更为3人,月保障金额也从400元提升到1200元。
加强社会保障,夯实民生之基。截至目前,该区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6万人、10.17万人(医保含职教城学生5.23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低保、重度残疾人和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政府代缴,实现100%全面参保。连续11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征地农民)养老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含征地农民)人月均养老金由2016年的1195元提高至2021年的1624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月均养老金由60元提高至118元,失业保险待遇由1343元/月提升到1530元/月,待遇提标累计支出基金近1200万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该区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投入280余万元,改造学林街道、龙头铺街道、云田镇综合文化站及五星、双丰、龙兴、龙头等14个社区文体家园,添置设施设备,完善标识标牌。
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该区与省直中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将省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辖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的服务。完成1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家庭医生签约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0%以上。今年5月起,该区稳步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通过采取挂牌认证、通报约谈、督查考核、党员干部带头等方式,截至7月12日,以接种完成率71.02%的进度排名全市第一。
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云龙建设
“路灯修好后,晚上亮堂堂的,回家的路都变得温暖了!”7月10日,龙头铺街道三搭桥社区胡子组7盏“失明”路灯修复,周边居民纷纷点赞。一天前,接到居民在社区微信群的情况反映后,三搭桥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到实地查看,并对沿线的路灯逐一排查,发现有7盏路灯因线路老化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将路灯故障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联系电工进行全面修复。
近年来,株洲经开区、云龙示范区把平安创建作为执政为民的实事来抓,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严格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和谐、稳定、平安,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区依托城乡社区网格化云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并集成公安、交警、消防、市容绿化等相关职能单位,形成市级、示范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动的“大联勤”工作模式,建立“一方采集、多方响应”的关联对比制度,推进网格化平台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该区将23个社区划分为41个网格,配有网格员41名,网格指挥中心工作人员9人。网格员每天进行网格巡查、收集信息、发现问题,为群众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对网格员巡查发现的问题,中心按照统一受理、梳理分类、交办督办、限时办结、及时上报、整理归档规范化流程进行事件处置。
“一村一辅警”,联防联控护平安。该区在每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室和一名辅警。辅警接受公安派出所和驻村民警的管理,切实履行好情报信息员、纠纷调解员、治安巡防员、法制宣传员、重点管控员、视频巡查员、现场保护员、交通疏导员“八大员”职责,履行好治安防范入户、信息采集入户、矛盾化解入户、法制宣传入户、服务群众入户职能,真正实现警务前移、防控到村。
平安创建,全民参与。近年来,该区以创建“平安云龙”为主线,全力开展“平安镇街”“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十大平安”创建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平安创建氛围。目前,该区10所中小学校全部成功创建为“市级平安校园”,职教科技园的9所高职院校,有两所已成功创建为“省级平安高校”。
夯实基层基础,完善社区治理机制。该区23个社区均制定了居民公约,依法依规选举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和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所有重大事务通过“四议两公开”,由全体居民共同协商决议,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此外,该区扎实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两年在全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一。近年来,该区先后获得全省“平安园区”、湖南省级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等荣誉。
“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云龙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区党工委书记蔡周良表示,云龙将切实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相关链接
云龙“十三五”民生成绩单
●坚持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42464元。
●出台基础教育、产教融合两个“30条”政策,加快建设“教育名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所、公办幼儿园4所。
●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三甲”医疗服务。
●在城区率先完成“厕所革命”,14座“建宁驿站”成为全区群众的“便利站”“幸福站”。
●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铺开城乡垃圾分类,绿心区域工业企业全部关停退出,空气优良天数稳居城区第一。
●基本建成覆盖广、受惠多的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体系,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即征即保”,弱势困难群体各项补贴标准位居全市前列。
●新建安置房60万平方米,80%的安置户安置到位,16个安置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