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平
改善营商环境,头绪多、任务重、牵扯面广,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应抓住关键,直指痛点。这其中,既要解决企业内部发展的事,也要化解来自“墙外”的烦恼。
近年来,我市以企业帮扶年为突破口,真心实意帮扶企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不少:湖南飞山奇新材料公司进园区时,曾得到在公司旁新建一条道路的承诺,如今代建款项已缴,道路却迟迟未修;湖南华旦新材料有限公司所在园区,每千瓦小时电收费1.15元,比园外一般电价高了三成多……
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同土壤里的微量元素,看似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企业成长“营养不良”。若不及时“施肥”,小则让企业失了归属感,大则影响企业生存,限制地方经济发展。
至于这么多“小毛病”为何迟迟未能解决,究其根本,还是一些领导干部服务意识缺失,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不够重视。某央企因特殊原因需在门口修一条路,曾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没有下文。客观原因当然有,但主观原因才是关键:“官本位”思想作祟,心里“不想干”,便搬出“不能干”的理由。
其实,相比政策落地、机制创新、国际局势应对等“竞赛题”,一条路、一度电、一滴水等基础配套问题,专业系数较低,实属“送分题”。在营商环境的考试中,如果连“基础题”都拿不下,又如何考出好成绩?
考出好成绩,要有勇于“答卷”的决心和魄力。我市曾有不少正面例子。合泰涵洞早市曾因堵塞交通而饱受企业、群众诟病。为了疏通此路,有关部门通宵调研,对症下药,仅用2个月时间,便将这一“肠梗阻”搬走。要知道它曾困扰当地24年之久!所以说,天下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许多问题说到底,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想不想干。任由畏难情绪发展,遇到困难只想“躺平”,问题的解决便堵在了路上。倘若抱持迎难而上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再大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考出好成绩,要有“硬扎”的本领和能力。改善营商环境,势必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和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必须看到,我市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已有多年,不少问题得以解决,至于那些拖了又拖、悬而未解的矛盾,多多少少不那么易解。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难解不能成为不解的借口。这需要领导干部从自身能力建设下手,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能力和应急处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反观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担当劲头不足,处理事情固守成规,面对企业的困难不愿动脑筋、想办法,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又如何能干成事情?
推动经济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土壤。各个部门要充分发扬“店小二”精神,深入企业察实情、听实话、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着力回应企业关切。要做好基础配套,加快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为我市项目建设、产业导入、人才引进提供坚实保障。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唯有不断发挥主动优势,积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持续增强我市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才能让株洲经济行稳致远、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