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一粒种子 ——读《袁隆平的世界》有感 乔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不禁思考,如果人像一粒种子,那是为什么袁隆平这粒种子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长为“杂交水稻之父”和“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的呢?

    最近,我看了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从中找到了解答。《袁隆平的世界》从《人就像一粒种子》《隐蔽的地平线》《神奇的发现》《追逐太阳的人》《第五大发明》《人类的福音》《还原袁隆平》等13个章节,还原了这位从中国稻田走向世界农业科学家的经历。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对袁隆平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他的母校,还有他的母亲。袁母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令幼年的袁隆平受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启蒙。他这样回忆:“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

    受过良好教育的袁母,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爱花,喜欢将信手采来的野花野草插入花瓶,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母亲脸上洋溢的绽放如鲜花的灿烂笑容,一直让袁隆平记忆犹新。

    1935年至1936年,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在战争的巨大阴霾下,一家人活下来已属不易,袁父在不堪重负中用坚韧的微笑来化解沉重,袁母则以举重若轻的乐观和知性的豁达,不经意间营造出一种优雅别致的生活。这个家庭依然充满欢声笑语。

    在袁隆平很小的时候,袁母就教他读尼采的书。尼采说:“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对哲人的这些言语,幼年的袁隆平虽然似懂非懂,但“爱、创造、超越”这几个词从此深植他心,成为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关键词。

    袁母和其他母亲一样,会在夏夜乘凉的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她给袁隆平兄弟几个既讲古老的中国故事,也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狐狸和葡萄》等外国童话和寓言。最令袁隆平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一只胖狐狸想钻过墙洞吃院子里的葡萄,但墙洞太小了,它钻不过去。于是它饿了七天,终于钻了过去。钻进墙洞后,狐狸对着院里的葡萄一阵狼吞虎咽,吃撑后又钻不出墙洞了,只好在院子里躲了七天,又饿了七天,才钻了出来。

    故事没有什么特别,但袁母讲故事的方式却非同一般。比如,袁母讲完狐狸的故事后,会问孩子们:“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但她从不给标准答案。袁隆平在自己的不断思考中,对这个故事有了深刻的体悟: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在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袁隆平的世界》中不乏关于袁母的记忆:她不是农人,却深知稼穑之艰辛,还曾带着孩子们去拜谒汉口不远处的神农洞;她在只能维持温饱的饥荒年代,把口袋里仅剩的两角钱给了乞讨的耍猴老人;对于袁隆平学农的选择,她即使不赞成,怕孩子吃苦,但依然选择尊重和放手……

    袁隆平深爱母亲。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可惜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袁母病重时,正值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生死关头,袁隆平正在长沙主持一个重要的杂交水稻现场会。会议一结束,他立即往家赶,但还是没能见袁母最后一面。

    袁隆平是粒神奇的种子,而袁母是让这粒种子发挥巨大能量的阳光、雨露和土壤……2020年初夏,我们同袁隆平院士道别,向他的母亲致敬!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