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伯坚,祖籍攸县槚山。
《黄帝内经集解》是龙伯坚父子花费半个世纪发掘的祖国医学遗产。
1950年,毛泽东给龙伯坚写的信。
贺德足
龙伯坚(1900-1983年),祖籍攸县槚山,其父龙绂瑞创办了明德学堂、湖南第一女学堂、长沙府中学堂(即长郡中学前身)以及湖南图书馆,并在辛亥革命后任湖南省交通司司长。1916年,龙伯坚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龙伯坚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演讲、办刊等反帝反封建活动。
当时,毛泽东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新湖南》的主编则是龙伯坚,因暑假缺乏人手,龙伯坚热忱邀请毛泽东接手编撰《新湖南》。从此,毛泽东撰稿编稿,还将报头《新湖南》由楷体字改为宋体字,并对报刊内容进行革新。革新宣言中提出:“本报第七号以后的《新湖南》宗旨是: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同时还提出,“我们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惟宗旨绝对不能牺牲。”由于《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反帝反封的旗帜鲜明、观点明确,因此影响深远、发展迅速、深受欢迎,并先后被军阀张敬尧查封。此后,毛泽东离开长沙到北京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龙伯坚毕业后即到长沙仁术医院工作。有一天晚上,毛泽东行色匆匆来找龙伯坚,并告诉龙伯坚自己遭受迫害,现在不能公开行踪,但妻子杨开慧生重病,只能请龙伯坚到他家看病。龙伯坚二话没说来到毛泽东的居所,发现杨开慧的病情十分严重,必须住院治疗。第二天,龙伯坚就为杨开慧在仁术医院办好了住院手续。接下来毛泽东时常来照顾杨开慧,中午就在龙伯坚办公室吃饭睡觉,直到杨开慧病愈出院。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开展第二次合作,龙伯坚在西安任西北行营卫生专员,毛泽东在延安指挥敌后抗战,两人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多次通信。毛泽东曾赠给龙伯坚一本《论持久战》,并题上两人的名字,还填了一首词,后来又寄了一些刊物和书籍给他。
抗战胜利后,龙伯坚担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虽然是国民政府官员,但暗中参加革命工作,掩护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化名唐光前)住在龙家。1949年夏,由于国民党特务告密,龙伯坚被捕,直到长沙解放前两天才出狱。
新中国成立后,龙伯坚继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并兼任省人民政府委员。此时,他看到新创刊的湖南省党报《新湖南报》是由毛泽东题写刊名,十分高兴,并立即致信毛泽东,问其是否记得“五四”运动时,为《新湖南》周刊题了此名,并请毛泽东重写抗战时期的诗词。
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给龙伯坚回信:“伯坚先生:去年11月1日大示收到,读悉,吾兄参加革命从事卫生工作,极为欣慰。新湖南报名是湖南同志们起的,与从前报名偶合,引起你的高兴,我亦与有荣幸。旧词无足取,不必重写,尚望努力工作,为民服务。顺颂、大安。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叁月十四日”。
不久,龙伯坚去北京参加全国各省卫生厅厅长会议。一天,卫生部长傅连璋通知龙伯坚说:“毛主席要接见你。”龙伯坚在傅连璋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热忱接待了龙伯坚,并向傅连璋介绍说:“这是我从前在湖南搞革命时的老同志。”晚饭后,毛泽东与龙伯坚畅谈旧叙。从参加“五四”运动学生会聊到成立湖南学生会、办刊等革命活动,并根据龙伯坚行医职业,向其提出勉励和希望。
章士钊先生与龙家也是世交。有一次,毛泽东与章士钊谈及龙伯坚时,说:“龙伯坚是一个好人。”章士钊将这句话告诉龙伯坚后,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1976年毛主席逝世,龙伯坚悲痛万分,当即写下四首悼念诗刊登在《湖南日报》。
1962年,龙伯坚轻度中风,因担心再发中风或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影响工作,他将自己尚未完成的《黄帝内经集解》草稿从北京寄给在湘雅医院工作的儿子龙式昭,望其传承。1982年,《黄帝内经集解》巨著完成。《健康报》载文评价:《黄帝内经集解》填补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空白,必将在宣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我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研究方面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必将被世界医学史家所共用。
(本文原载“史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