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
“一砖一瓦系民生,一路一桥总关情”常被用来形容住建工作: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涉及住房、工程建设、基础设施、村镇发展等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民生攸关、牵系全局的行业。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国计民生“急、难、愁、盼”问题集中涌现的领域。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浪花,但在株洲城建史上却波涛澎湃。
因为,从“住有所居”到住“优”所居,从道路畅通到“半小时经济圈”,这是百姓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五年;
因为,从“审批如山”到“零跑腿、零见面”,从施工安全到“绿色节能建筑”,这是发展不断出题的五年。
为政避事平生耻,中流击水当奋楫。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株洲住建破题不止、圆梦不止。
破出行难。狠抓“交通畅通行动”,城区累计完工道路建设项目400个。 “一环十一射”城区交通路网基本形成,新增城区道路326公里。道路平均车速由24.3公里/小时提升至27.3公里/小时。
破上楼难。在全省率先全面铺开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并出台实施办法,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三年,累计为150余个小区加装电梯,惠及居民1.2万余户,解决了近5万群众上下楼难的问题。拉动社会消费投资10亿元以上。
破审批难。刀刃向内,自我加压。在全省率先推行联合审查、联合验收。在全省率先取消社会投资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开展多图联审。株洲工程建设审批完全实现“无纸化”“零见面”“零跑腿”。其中,产业项目,审批事项由88项减至14项,审批材料由297项减为58项,审批时间由180天压缩至24天。
圆安居梦。实施公租房实物保障6.98万户,城区人均住宅面积从2016年的38.5平方米提高到53.5平方米。在农村,改造40699户危房,为全市决战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城乡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
圆发展梦。房地产业开发投资从“十二五”末的225.86亿元增长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3.2%。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十二五”末的553亿元增加至971亿元,年均增长12%。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达624.73万平方米,“一园多基地”的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格局逐渐成型。
圆宜居梦。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整治黑臭水体33处,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全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提标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96.5%;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完成四水厂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0万吨/天。在农村,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31座,今年有望提前实现全覆盖目标。
……
锐意进取的姿态,属于敢作为者。数字背后的幸福,属于全市人民。
这既是一张历史答卷的收笔,也是“赶考”新时代的起笔。
回顾株洲住建领域五年奋斗历程,要笃定心志,也要保持清醒。应该看到,当前,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建筑业转型升级还任重道远、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等问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新时代的长征路已在眼前,新时代的发展蓝图已经铺就。2021年是我国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住建人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三高四新”战略中彰显株洲住建人防担当,推动全市加快建设“一谷三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株洲。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首席记者/吴楚)
策划:株洲日报社城建新闻部
统筹:黄亚陵
执行:吴 楚 张 威
美编:王 玺
校对:张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