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图景中,“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叛逆”“前卫”的标签,功利、自私、冷漠曾被用来形容他们。
事实上,在株洲,青年人正以蓬勃之姿,渐渐成为这个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的“生力军”。而这群青年志愿者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时,不再只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成建制”发展,搭上“互联网+”快车,让志愿服务从“数量”向“质量”迈进。
3月12日上午,29岁的李荣凯像往常一样来到荷塘区慈善超市。老式收音机、磁带、旧风扇、搪瓷盆子、龙牌酱油……他带着自闭症青年蔚蔚、笑笑,忙着布置店铺,摆放货品。再过不久,这个名叫“幸福商店”的慈善超市将对外营业。
除了主打复古元素,这家慈善超市还有个特色:售货员将由几名自闭症青年担任。
李荣凯是荷塘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而他更愿意别人称他——志愿者。
时间回拨到3月2日。在天元区建设家园小区,来自“福星关爱团”的“00后”志愿者罗鑫一边陪独居老人刘奶奶聊家常,一边帮她整理房间。5年前,还在上中学的他便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上门慰问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生辅导功课……如今在株洲,青年志愿者不断涌现,自愿关爱他人成了这个群体的“行为准则”。
“这些新时代的青年‘活雷锋’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群体。”团市委副书记陈亮介绍,据统计,目前全市的青年志愿者突破4万人,且人数逐年递增。
青年群体其实早已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2年前,腾讯公司曾发布了一份《移动社交平台的公益之心——公益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公益人群中“90后”的占比最高。
●不再单纯地捐款捐物,而是投入时间、精力
“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学雷锋”不过是上街打扫卫生或是扶老人过马路。“做好事”也仅仅是每年3月5日的一项固定“议程”。
而在23岁株洲小伙子黄崟杰看来,“雷锋精神不是一种光环,更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行为,而是一种乐于付出的生活态度。”
黄崟杰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去年1月23日,回到株洲后不久,他得知武汉封城,心急如焚。解除居家隔离后,他主动报名参与社区防疫。
去年2月19日,打听到武汉方舱医院急需志愿者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报名请战。在“逆行”的半个多月里,他每天穿着防护服对往来人员测量体温,并引导物资运输车停靠、帮忙卸货,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没有黄崟杰般的轰轰烈烈,23岁姑娘周鑫革则更愿意认为:“学雷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些绵薄之力,大家不会多说但会默默去做。”
周鑫革是云龙示范区龙头铺卫生院的药剂师。去年8月,她加入晓雷爱心工作室。很快,她所在的志愿者团队接到一个求助:因患肾衰竭,83岁的陈应芳老人需每周二、周六去市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由于家住市中心附近,加上新华桥封闭施工,老人的出行极为不便。
“我可以送老人去医院。”在微信群看到求助信息后,周鑫革立即报名接龙。从今年2月起,她和其他志愿者共接送陈应芳老人94次。
与形形色色的志愿者打了多年交道,市文明办文明二科副科长卢宇辉看到了一些变化:“相较于老一辈,如今的青年志愿者在做公益时,不再只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并且倾向于把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成建制”发展,让志愿服务由“数量”向“质量”迈进
除了服务方式的不断丰富、延伸,如今,青年群体在做公益时还有哪些特点?
透过李荣凯的故事,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
5年前,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李荣凯当选为荷塘区茨菇塘街道长征社区主任。上任后不久,他发现社区里竟有四五个自闭症儿童。这些被喻为“星星的孩子”大多失学在家,无法独立生活,不愿与外界接触,而他们的家庭也很困顿。
如何让这类特殊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他的脑海中蹦出了个念头:可以借助幸福荷塘·三社联动这一平台,通过艺术疗育的形式,让智障儿童掌握一门技艺,提高社交能力。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2017年7月1日,“彩虹伞守护小雨人”艺术疗育项目出炉了,旨在为精智障碍青少年(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提供免费艺术疗育,开班之初仅有4位学员。
经过近4年时间的发展,如今,“彩虹伞守护小雨人”艺术疗育项目已拥有10名老师(其中6人为兼职),152名学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员不仅来自我市各县(市)区,年龄也从7岁跨越到45岁。
“与过去的零星分散、临时突击不同,如今,我们在做志愿服务时会追求专业化、精细化,‘成建制’发展。一般都是先建立专业组织、稳定队伍,再形成项目,引入基金等。”李荣凯说,这些年,他陆续帮助不少青年志愿者建立专业组织,孵化项目,并指导他们参加项目路演,向政府或社会争取运营基金等。在他看来,只有不断细化的服务,才能让不同困难群体“各取所需”。
数据见时效。目前,株洲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依托我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了260余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些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志愿者队伍按需求配置资源、精准对接,让志愿服务由“数量”向“质量”迈进。
●搭上“互联网+”快车,打破多元壁垒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青年一代正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让“雷锋精神”以丰富链接方式不断生长,让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打破壁垒,“破圈”融合。不经意间,人们的内心就被来自“陌生人”的温情撞击。
2020年6月18日,是电商们忙碌的日子。当天,抖音直播间又诞生了一名新主播。她叫圆圆,19岁,是名自闭症青年。
原来,2017年,圆圆加入了“彩虹伞守护小雨人”艺术疗育项目。通过几年的学习,她逐渐变得开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就业却成了个难题。为此,李荣凯和荷塘区茨菇塘街道决定通过“互联网+”,为圆圆定制一份特别的工作——直播带货主播。
当天,圆圆的直播从下午4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直播间人数最高时有6.4万余人,流动流量达到100余万,而圆圆也售出10余件衣服。
“通过‘互联网+’,能推动志愿者、项目、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对接。”陈亮表示,新时代为“雷锋精神”打开了新平台,万物万联的互联网因子的叠加,让“向善”如同一块块磁铁,把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厚的热情黏合在一起,托起整个社会的文明高度。
让人欣喜的是,这两天,李荣凯和团队正在尝试建立“幸福商店”的抖音号,他们想利用这个新平台,让更多的精智障碍青少年搭上“幸福”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