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里,梅总与寒意凛冽的冬日联系在一起。天寒地冻,素妆千里,白皑皑一片的世界里,突然伸出一枝淡雅幽香的梅来,何等的孤傲高洁,故毛主席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之句。
奈何中国幅员太过广博,梅花之花期也就显得格外的长,非止隆冬初春,仲春,乃至暮春、初夏,都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找到梅花的影踪。具体到株洲地域而言,现今已是梅花花期的尾声,但在一些高寒山区或者阳光常年照射不到的角落,还有零星的梅花可赏。
株洲赏梅之地,以攸县县城名声最著,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攸县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73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当可想见其地植梅之盛。
攸县不但植梅之风大盛,还出了位以吟咏梅花而闻名的大文豪,便是有怪怪道人之称的元代散曲名家冯子振。
冯子振,字海粟,宋宝佑元年(1253)生于攸县一户殷实的书香之家,自幼勤奋好学,清乾隆版《攸县志》载其“博洽经史,文思敏捷”, 明初文学家宋濂曾赞叹说“海栗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余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
元大德年间,寓居吴门(今江苏苏州)的冯子振到好友、书画名家赵孟頫家做客,席间谈诗论文,兴趣盎然。饮酒正酣处,冯子振忽见主人壁上所画梅花,故乡各地的梅花在脑海中飘然而至,一时灵感迸发,文思泉涌,归家后一夜写出《忆梅》《梦梅》《友梅》《赏梅》诗百首,自辑为《梅花百咏》。不日,冯子振将《梅花百咏》送给当时的禅宗高僧中峰和尚赏鉴,中峰感受良深,也乘兴唱和了100首咏梅诗。
再后来,赵孟頫将两人的唱和诗题为《百梅双咏》,托人刻印传世。元、明、清三代,唱和《梅花百咏》者多达数十人,清人纪昀主编《四库全书》亦将其收录,“一夕梅花得百篇”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