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白居易似乎对杜鹃花情有独钟,在这首《山石榴·寄元九》的长诗中,铺排各种词句描摹杜鹃花之美丽,不惜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从而产生极强的表达效果。
杜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向有“花中西施”之称。它品类多,花期长——可从仲春一直开到盛夏——花开之季,五颜六色,映得整个山林一片璀璨夺目。
株洲多山地,尤宜杜鹃之生长,晚唐诗人韩偓流寓醴陵期间,有《净兴寺一支杜鹃繁艳无比》诗,诗曰:“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蜀魄未归长啼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其时正是朱温逼死唐昭宗行将取代唐室之时,忠于唐室的诗人韩偓远离庙堂,面对此破碎山河却无能为力,只能将满腔沉痛化入诗中,那一丛丛火红的杜鹃开得愈是旺盛,诗人心里的亡国之痛也愈是沉重,尤其是末联两句,化用“子规啼血”之典——相传古蜀望帝杜宇,死后哀其失国,精魂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化为杜鹃花,故李商隐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一字一血,读之令人泣下。
到了近现代,开得坦荡而热烈的杜鹃花又成了革命精神的象征。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映山红》,“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语言通俗易懂,旋律悦耳动听,几乎人人会哼,个个会唱,尤其是电影里插曲将尽,镜头定格于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红得耀眼而奔放,不正象征着不惧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嘛?
巧合的是,株洲地域内杜鹃花生长得最为集中的区域便是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老区炎陵,在离炎陵县城50余公里之遥的大院农场,保存着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一处连片野生云锦杜鹃花林,炎陵县也因之有“杜鹃花之乡”的美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老区炎陵的杜鹃花也盛开在即,在赏花的同时,回望血与火里淬炼出的革命往事,当更让人珍惜现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