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在对接湖南自贸区上取得新进展,推动株洲高新区建成为湖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区。”
日前召开的全市商务粮食和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上,报告中的这段文字引发关注。自贸区、联动发展、开放型经济……每一个看似简短的关键词,都引领着株洲未来经济发展走向。
自贸区究竟是什么?株洲为何要积极对接湖南自贸区?它将给株洲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改变?记者就此展开探访。
什么是自贸区?
1.
什么是自贸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了解自贸区的由来。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很多货物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占据重要比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赋予了改革开放新的内涵——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形态转向制度型开放。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好比谈朋友。过去搞外向型经济,是交朋友,我们做完生意之后就各回各家。但开放型经济更像谈恋爱,是男女双方要在性格、生活、家庭互相匹配。开放型经济,便是在各种规则标准上要和国际通行规则实现全方位对接。”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杜国臣公开表示。
刀刃向内,对整个制度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自贸试验区的初衷便是打造这样一块“试验田”。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举措。
2013年8月,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时至今日,我国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
通过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一系列改革从“盆景”变“全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现在被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领域的“负面清单”理念,最初便是在上海自贸区提出、试验,后被广泛推广。目前,全国自贸试验区已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并面向全国推广,带动全国营商环境的优化。
自贸区的设立给当地经济、产业带来看得见的变化。在北京、湖南、安徽自贸区设立之前,有人做过统计,去年1至7月,18家自贸试验区实现外资占全国的16.8%,进出口达到13.5%。天津、河南等地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浙江、重庆、四川的进出口同比增长20%。
而如今,自贸区的有了更深层次的使命——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深改委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自贸区为载体,促进“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将是自贸区未来的新方向。
2.
去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正式揭牌。
根据总体方案,湖南自贸区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形成“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特色战略定位。
“这是湖南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湖南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标志性成果,意味着湖南站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湖南自贸区揭牌仪式暨建设动员大会上表示。
湖南自贸区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实施范围119.76平方公里。长沙片区将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临空经济,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中部地区崛起增长极;岳阳突出临港经济,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郴州突出湘港澳直通,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
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一极,全面融入湖南自贸区建设,既是时代要求,更是现实所需。
从宏观层面来看,株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这是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时代发展所需。
从城市发展来看,株洲正在全力打造“一谷三区”,其中一区就是“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推进,长株潭融入半小时经济圈。株洲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贸区长沙片区的辐射效应、外溢效应,将提速株洲“一谷三区”建设步伐。
从现实需求来看,株洲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但过去由于外贸平台缺乏,一度制约了我市外贸发展。近年来,我市着力补短板,搭平台,通过开设B保中心,开行中欧班列、申报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外贸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但不能忽视的是,开放意识不强、投入不够、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回顾近年来我国各地自贸区发展历程,无论是投资领域、贸易领域还是金融领域、人员流动等方面,自贸试验区都是开放力度最强,动作最迅速的。因此要突破我市外贸业绩外流、平台功能发挥不充分等瓶颈,要求株洲必须主动融入到自贸区建设中来。
株洲的发力点 在哪里?
3.
找准发力点,首要需要摸清定位。
在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提法在自贸试验区中尚属首次。对比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积聚区”,这对我省在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加快高端新新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讲产业,株洲有底气。依托国家“一五”“二五”战略布局,大批产业项目落户,撑起株洲发展的脊梁。历经数十年的积淀,株洲形成了冶炼、化工、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时至今日,株机、331、601等企业依然是株洲发展的重要基石。现如今,聚焦“3+5+2”产业体系,株洲·中国动力谷创新活力迸发,成为株洲发展的新引擎。
“我市对接湖南自贸试验区是一项全新工作。商务粮食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不断加强对自贸知识的学习研究,并与省自贸办实时沟通,跟进湖南自贸区建设进展。”市商粮局口岸科科长黄杰成介绍。
草图初步勾勒:通过产业联动,以对接长沙片区为重点,着力提供配套服务和产业支撑;贸易平台联动,利用湖南自贸区高桥大市场平台、依托中非经贸合作平台等,开拓贸易通道;园区及政策联动,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开放高地优势,吸引人才和机构留下来;改革联动,及时推广复制成功试点经验,着力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和开放水平。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其核心是制度建设,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翻看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论述,对于制度创新的要求史无前例:“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区是‘首创性’的探索,不是简单优化程序”……
“要真正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吸引像资本、人才、信息、数据、自产权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在全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指出,这个过程没有现场来参观学习,没有样本来借鉴取经,只能靠我们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100多年前,湖南人魏源写就《海国图志》,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株洲人民将用自我革命的勇气先行先试,分离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对接湖南自贸区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潘才良(市商粮局党组书记、局长):
目前,我市正在加紧对接湖南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强化我市的开放平台发展。根据湖南自贸区的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从产业、贸易、政策、园区、改革事项等几方面抓好对接:
产业联动。以对接长沙片区为重点,着力提供配套服务和产业支撑。以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电子通信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物流、仓储、研发生产等全链条服务,积极争取将株洲高新区和轨道交通制造纳入第一批联动区域和产业,着力打造我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
贸易平台联动。利用湖南自贸区高桥大市场平台,加强双方对接合作,推动我市服饰、陶瓷等产品开展市场采购业务。依托中非经贸合作平台,建立我市对非贸易通道,探索与非洲国家开展以货易货等贸易方式,争取我市设立湖南进口“非洲非资源型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利用好“国家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城市”优势,开展对非二手车出口业务。积极争取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机电洽谈会等活动在株举办。
园区及政策联动。建立园区与湖南自贸区协作机制,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产业开放高地优势,参照湖南自贸区政策营商环境,出台助力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集聚等方面的新政策,即增加现有但没覆盖的内容、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额度等支持政策。支持园区基础建设和轨道交通、航空等重点产业发展,留住本土研发机构和人才,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境外产业合作园。
改革联动。密切跟进湖南自贸区121项改革试验任务和各项创新举措进展,及时推广复制成功试点经验,加快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创新动能,充分发挥并释放自贸区试验带来的改革红利,着力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和开放水平。
湖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 11项改革事项:
相关链接
(1)支持区内企业开展深加工结转,优化出口退税手续。
(2)支持开展矿石混配业务,完善仓储、分销、加工及配送体系。
(3)支持将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天然矿晶展品(含宝石同名称用于观赏类的矿晶)按观赏类标本晶体归类。
(4)探索建设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进出境一体化设施。
(5)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申请条件,申请前一年外商投资者的资产总额降为不低于2亿美元,取消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要求。
(6)对自贸试验区内发生的保税货物转卖给予外汇收支结算便利。
(7)完善跨境电商收付汇制度,允许区内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企业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回款,按规定报告出口与收汇差额。
(8)研究开展高铁快运。
(9)建设非洲在华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
(10)积极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
(11)统筹对非援助等有关资源,支持湖南依托人力资源培训资质单位,重点实施对非人力资源培训有关项目,助推对非经贸合作。
【知多点】
提出7大领域121项制度
创新试验任务
湖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根据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有针对性地设定了7大领域的试验内容。
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方面分别有14项和7项试验任务,将努力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在竞争政策、投资便利化等领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
在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和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两个领域分别有28项和20项试验任务,将逐步实现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的预定目标。
方案在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任务,通过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实现湘粤港澳服务业联动发展、畅通国际化发展通道、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布局等方面试验任务,推动形成中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方案通过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领域的12项试验任务,推动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拓展中非地方合作,探索形成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湖南模式”。
方案立足于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通过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16项试验任务,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