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辉和张良共同讨论一个病例报告。 刘琼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刘琼
通讯员/谭盼盼
一个负责阅片、出具报告,当临床医生的“眼睛”;一个身穿30多斤重的铅衣,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抢人……在省直中医院医学影像科,丁辉与张良既是工作中的黄金搭档,也是生活中的默契伴侣。
扎根株洲11年,这对医生夫妻坚持并肩作战,携手“逆行”。
一个是临床医生的“眼睛”
一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噔噔噔……”3月10日上午,在省直中医院医学影像科走廊,介入小组组长张良快步走着,正好碰见了从CT室出来的妻子丁辉。
“我待会有两台手术,午饭你自己吃。”说完,张良匆忙往手术室跑去。
这样的对话是夫妻俩的常态。
今年38岁的丁辉是黑龙江人,39岁的张良是内蒙古人,二人毕业于南华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毕业前夕,两个同在异乡求学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2010年,夫妻俩来到省直中医院工作,被分到同一个科室,成为“战友”,这在株洲的医疗系统并不多见。
彼时,为了“术业有专攻”,丁辉选择了影像检查与诊断,而张良则潜心钻研介入治疗。
“影像检查在许多疾病确诊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大部分患者只对临床医生有印象,认为拿药开刀的才是医生。其实,影像科医生是临床医生的‘眼睛’。”丁辉介绍,平日里,她负责阅片、出具报告,偶尔也会参加MDT(多学科会诊)。
颇具挑战精神的张良则更像冲锋陷阵的战士,需要与死神正面决战。每天,他会身穿重达30余斤的铅衣,在X射线的引导下,争分夺秒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患者生命垂危,夫妻俩并肩与死神赛跑
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这对医生夫妻时常需要并肩作战。
3月3日晚上,来自茶陵的彭女士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严重脑外伤和骨盆骨折大出血。因伤情危急,4日凌晨1时,她被转入省直中医院。事实上,张良已在白天完成了5台紧急介入手术。
“还扛得住吗?”见丈夫有些疲惫,丁辉心疼地问道。
“没事,救人要紧。”张良一脸微笑,温柔地摸了摸妻子的头。
简单地互相问候几句后,夫妻俩迅速进入角色,分工协作,与死神抢人。
“CT显示,患者的右侧臀上动脉有个较大出血点,必须尽快止血,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丁辉第一时间将拍片结果告知给丈夫张良,“最精准的诊断报告,对于医生而言是最好的治疗凭证。”
时间就是生命。此时,张良已穿上铅衣并消毒完毕。在手术室,他和同事决定先为彭女士进行动脉栓塞术止血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他很快找到了患者的出血点,随后精准地将出血血管进行栓塞。
凌晨5时,这场生死救援终于结束,这对工作中的黄金搭档再次共同创造了生命奇迹。
携手同行,做好世界的“逆行者”
同专业、同单位、同科室……有人笑说,丁辉和张良可以天天过“情人节”。事实上,这对夫妻却时常碰不上面。
“他晚上几乎没有准时下过班。即使回到家,只要有紧急手术,一个电话打来,他就得赶去医院。”丁辉说,去年疫情期间,由于两人被抽调在不同的岗位,夫妻俩更是有三四天未见过面。
因工作繁忙,去年,他们将一双儿女送回老家。今年,好不容易全家团圆,可他们陪孩子的时间依然少之又少。上周末,夫妻俩原本计划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可刚出门,科室的电话就来了。无奈之下,游玩计划因此泡汤。
“换作是别人,可能早就吵翻了。我们都是医生,知道对方的不易。我们也相信,孩子们会理解我们的选择。”话语中,张良和丁辉都有些无奈。
结婚多年,丁辉已习惯了丈夫的“不浪漫”。几天前,勇敢的她在朋友圈向张良发出深情告白:“我的世界有你,你的世界有‘介入’。让我们共同努力前行,做好这个世界的‘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