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修缮后的八叠祠堂,两边墙壁的灰砖仍是当初模样。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 李军 摄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通讯员/罗金鹏 高鑫
【名片】
中共八叠支部旧址,位于芦淞区枫溪街道枫燎社区(原湘潭县东一区八叠乡)。1924年9月,中共八叠党支部成立,成为株洲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也是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在党支部指导下,八叠乡农民运动火热开展,成为当时全省农运发展最早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
八叠乡的农民运动中,汪先宗、汪起凤等英雄人物献出了宝贵生命。毛泽东曾指出,株洲农民运动领袖汪先宗被杀害对湖南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唤醒了农民的觉悟,加速了赵恒惕军阀统治集团的灭亡。
2011年,中共八叠支部旧址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访】
“平粜阻境”,党支部和农协会接连成立
“七月望扮禾,望来水一河,谷米黄金贵,农民怎奈何。”
1924年6月,这首民谣在湘江边的八叠乡一带流传。如民谣所唱,百姓原本盼着“扮禾”收成,不料暴雨频仍,只能眼睁睁看着湘江猛涨,堤坝被冲垮,早稻颗粒无收。而土豪劣绅却囤谷提价,还将谷米外运牟利,让当地有钱无市,有口无粮。
“粜不到米,决不出门!”这天,两名汉子带着上百位农民,拥到了大土豪邓声秀家中,要求开仓平粜,即按平价出售仓库粮食。由于农民声势浩大,不屈不挠,平粜斗争取得成功。
带头的两人便是汪先宗、易春庭,当地农民运动的领袖人物。
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王启才说,八叠乡的农民运动,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渊源颇深。易春庭1923年在安源入党,此后将革命火种带回了家乡八叠。在他的影响下,汪先宗、汪春华等人参加工人夜校的学习,懂得了要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革命道理。
1924年9月(农历8月14日),易春庭介绍汪先宗等入党,不久,成立了八叠党支部,属安源路矿第八支部,易春庭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当时湖南最早的两个农村党支部之一。”王启才介绍。
有了八叠党支部的领导,农民运动星火燎原。1925年5月,八叠乡秘密成立农民协会,汪先宗任总干事。此后,八叠附近的3个乡也秘密成立农协会,会员发展到800余人,统属八叠党支部领导。与此同时,党组织也不断壮大,党员很快达到20余人。
开仓平粜、阻止土豪劣绅运粮出境、减租减息、破除封建旧俗等,党组织指引之下,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八叠乡农会成了当时湘潭东一区的农运中心,被评为全区第一模范乡。”王启才说。
工农革命风起云涌,1928年,八叠支部还配合“醴陵暴动”,并组织动员力量上井冈山,可惜因攻打醴陵失败,队伍被冲散。
烈士墓地,仍在诉说革命故事
3月初,明朗的春日,记者来到芦淞区枫溪街道枫燎社区。八叠支部旧址位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附近,在两栋民居之间,站在大路边就能望见。
八叠支部旧址已经完成初步修缮,按照市文旅部门的计划,今年将实现八叠党支部旧址(株洲农运纪念馆)对外开放。枫燎社区党总支组织委员邓强说,这里曾是汪氏祠堂,后被改为八叠小学,如今初步修缮的样貌按汪氏族谱的相关记载修旧如旧,但两边灰砖砌的墙壁大部分原来就有。
汪先宗、汪起凤烈士的墓地,离八叠支部旧址不远。王启才说,汪先宗和汪起凤都由易春庭培养入党,“他们带领农民开展革命运动,对党忠诚、宁死不屈,彰显了共产党人与革命者的气节与尊严。”
1925年冬,八叠乡大土豪汪孝逵家里被劫,诬赖汪先宗是匪首,勾结反动势力逮捕并杀害了汪先宗。屡经严刑拷打,汪先宗没透露半点党的机密,临刑前高呼:“农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汪先宗的被害,激起工农群众的极大愤慨,使湘潭乃至全省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在八叠乡,汪起凤接过了革命的火炬。
汪起凤原名董桂贞,17岁嫁给八叠乡大地主汪连山的儿子做媳妇,改名汪起凤。24岁那年,丈夫去世,她冲破封建束缚,安顿好儿女,毅然去长沙衡萃女子职业学校读书。1926年入党后,她曾担任湘潭东一区首任区妇联主任,并被选为湘潭县农协会委员,继续带着农民闹革命。
1927年,“马日事变”后,毛泽东曾到汪起凤家中召开农民骨干会议,后转移至八叠祠堂,实地指导工农革命运动。
由于被特务发现,1930年10月,汪起凤被捕,严刑拷打不能令她屈服,最终被杀害,年仅37岁。临刑前,她的腿骨已被打断,但仍高呼:“共产党万岁!”
后人有诗赞颂这位株洲女英雄:“八叠多英杰,人称起凤高。挣开名教索,踏破纪纲牢。擎旗闹革命,战斗建殊荣。步细行高洁,凌霄一凤毛。”
党员干部带头干,红色精神在传承
3月3日,芦淞区村(社区)开展“新春第一课”集中培训。当天,枫燎社区换届后的新“两委”班子,将主题党日活动定为清扫烈士墓,缅怀并传承汪先宗、汪起凤烈士的红色革命精神。
“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干在前,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枫燎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罗为宜说。
90多年前,洪灾袭来,汪先宗等党员带头为百姓争取口粮。90多年后的2019年7月,我市遭遇特大洪灾,枫燎社区多处被淹,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百姓筑起“红色堡垒”。党员干部请缨上阵,救助转移受困群众、及时发送救灾物资、做好灾后卫生防疫等。“日夜轮班奋战,大家手脚被泡得发白起皱,好像都忘了疲惫。”罗为宜感慨地说。
2020年,为贯彻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枫燎社区上百户渔民的退捕禁捕工作,成了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为推进退捕禁捕工作,祖祖辈辈都是渔民的党员干部再次带头,告别渔民身份自谋出路,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党员干部垂先示范加上前期充分的筹备动员,让退捕禁捕工作迅速开展,并很快地圆满完成。
机耕路变康庄大道,荒地变校园,低矮房屋变商业小区。正是凭着这股不畏艰难、为民奉献的精神,一个个发展的故事,在枫燎社区接连发生。
透过枫燎看芦淞,“富强时尚幸福新芦淞”的美好愿景,也在党员干部传承红色精神的接续奋斗下,越发清晰具体地展现于群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