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航
淅淅沥沥,一场接一场的春雨,让农家房前屋后的竹园,村溪沟坡的竹林,拱出一棵棵、一簇簇竹笋。剥去带着泥土的胎衣,嫩实的笋肉便袒露在春光里,给山民的春天带来鲜嫩的滋味。
记得儿时,村河边有片茂密的竹林,是我和小伙伴玩耍的乐园。每到放学,我们在竹林里捉迷藏,打闹嬉戏,直到听村头有大人们喊自家的孩子吃饭,大家依然玩得不肯回家;就连住在竹林边的二奶奶,也经常会跑进竹林,吓唬说:“再不回家,你们大人拿着鞭子来了!”撵我们回家。
春日山竹,翠绿成荫,鸟鸣婉转,空气清新。人们早起,带上孩子,拿着铁锹,背箩提筐,钻进竹林。不多一会儿工夫,便扳得一箩一筐嫩笋,带着笑声,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与沉甸甸的收获满载而归。
扳回的竹笋,带着雨露的新鲜,夹着泥土的芬芳,鲜嫩的气息弥漫扑鼻。家人一起欢欢喜喜地剥去笋衣,鲜脆的笋肉嫩白中带着一丝微黄。经母亲精心烹制,无论炒、炖、蒸、煮,或春笋炖肉、笋片素炒、笋蒸丸子、笋煮凉拌、笋丝煲汤……咬上一嘴或喝进口中,都能品尝出满嘴的鲜嫩。
我最喜欢吃油焖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一年当中,除过年节,极少吃肉。春季常常青黄不接,每家都会用竹笋填充着过日子。母亲拿春笋焯水后,切成块状;锅烧热倒入少许油翻炒,加点葱花、大蒜和酱油、白糖、咸盐,再加水,上锅盖焖8分钟,等水分差不多收完,油焖笋出锅装盘即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儿时懵懂的我不解此意,对我来说,最幸福的就是一年都有竹笋吃。春天采回的竹笋,家人吃不完,切成笋片晒干,装袋挂置通风的房梁上,想吃现做,十分方便。
春笋入馔,菜中珍品。其味甘,富含植物纤维、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有开胃、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还能强化机体免疫力,治疗消化不良、便秘等症。
家乡产竹,养育山民。有人专门做起竹活,编织竹筐、竹篓、竹床等生活用品,除自家用外,还能拿到集市上卖,不仅填补家用开支,还能带来副业收入。人们起屋盖房,用木头做梁,用竹编铺垫,用青瓦封顶,既结实又保暖。
随着时代变迁,家乡很少看到有人家用竹制品,从事竹篾加工的匠人也逐渐悄失。家乡过去大片的竹林,如今变成桃园、苹果林。昔日一家一户的土木屋不见了,但鳞次栉比的楼房,规划整齐的农家小院,宅前院后仍有许多翠竹掩映,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竹笋的味道。庆幸的是,采集春笋的习俗仍然还在传承。
前天,父亲从乡下托人捎来一袋春笋,让久居城里的我与妻儿尝鲜。爱人做好竹笋炒肉丝,我细细品尝着,仍是那么鲜嫩,清爽不腻,香嫩鲜美,佐餐下饭,食欲大增,顿觉吃回了过去的春光和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