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为了用。】
开学前,许多学校在制订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时,都将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作了具体的安排。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我觉得,这是发扬教育人才优良传统的上乘之举。当年,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第二课堂”,正是这样做的。
1939年7月,陶先知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刚建校,急需大量听课用的板凳。陶先知于是请来了一位手艺不错的木匠,而且要木匠首先教会自己学做凳子,然后要和木匠师傅一起教学生做板凳。聪明的木匠答应了陶先知的要求,几天课余时间,著名的教育家熟练地做出了款式不错的凳子。他立刻将学生们召集到操场上,教他们学习做凳子。在很短的课余时间里,上千条板凳就做出来了,学生坐在自己做的板凳上听课,特别专注认真。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既高兴又惊讶,无不对陶行知的“第二课堂”竖起了大拇指,深表感谢和赞赏。
陶行知“第二课堂”,对教育工作至少有三点启示。其一,办教育的有些条件,是靠创造才能具备的,实践说明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即使软、硬件非常好的学校,也要靠教育者动脑筋、勤动手去弥补某些方面不完善的地方。我曾任教的一所中学,化学实验的器具不算少。但有位化学教师,一两年内自制化学实验器具达200余件。他任教班级教学统考成绩稳居全市前三名。其二,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有的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坐”“靠”“看”:坐等教育环境不断优化,一切靠教育行政支持,总看别人怎么样,自己就怎么样。这样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其三,要突出“实践第一”的观点。学是为了用。情况表明,理论水平固然重要,但绝不可忽视了社会的实践性。为什么现在课内外相结合的“研学活动”大受欢迎?报社的“小记者”俱乐部为什么被无数家长青睐?就因为秉承了注重实践的优良教育传统,讲和做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试想,一个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能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吗?
教育新征程,党史如明灯。百年党史说明,只有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