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日,全国首例公开报道的采用清醒ECMO治疗并成功撤机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面对镜头竖起大拇指
医患关系日益融洽
大力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健康义诊到乡间
相关链接
编者按
2020年为全市卫生健康“十三五”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回眸“十三五”,株洲市卫健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2021年,面临更复杂的环境、百姓更高的期待,株洲卫健人又将重点干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谱写株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本期健康周刊予以关注。
2021年,卫健这些工作值得期待
“十三五”株洲卫健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全体卫健人清醒认识到,当前我们的卫健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距离。谱写株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就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扎实推进健康株洲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为加快建成‘一谷三区’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2月26日,在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和医保工作会议上,市卫健委负责人向大会郑重报告。
1.疫情防控:推进疫苗接种,强化常态化预警监测
虽然我市防疫抗疫取得重大成果,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作为疫情防控牵头部门,市卫健委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压实四方责任,确保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积极推进疫苗紧急接种工作。完善常态化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哨点作用,坚决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建设;完善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定点医院、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物资储备。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正常医疗服务工作。
2.健康株洲:实施15项行动,建设没有终点
编制实施健康株洲“十四五”建设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实施健康株洲15项专项行动。
不断加大戒烟、减盐、健身、心理健康、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老年病管理等健康知识的科普力度,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加强国民健康综合干预,加大慢性病综合防控力度,规划建设区域慢病健康管理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确保国卫复审顺利通过。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健康乡村建设相关工作任务,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3.综合医改:大胆创新,健全服务体系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积极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在全市农村区县推广醴陵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切实提高基本医疗和优质资源的可及性、公平性。
提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内涵。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加强公立医院内控建设,开展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实施政府采购管理三年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落实,加强对医疗卫生全行业、全过程监管。
4.公卫能力: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一次疫情的来袭都警醒我们,卫生健康要固本强基,织牢公卫网络。
2021年,我市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市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工作,建设信息发达、功能先进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科学决策、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完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健全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政策,提升全市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5.学科能力:不出株洲就能看大病
要让百姓在家就能看好病,不出株洲就能看大病,就要不断推进全市医疗机构的学科能力。
大力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医疗质控网络建设,提高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进一步升级防疫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发展远程医疗,以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
6.生命质量:建立一批普惠托育机构
加强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县级要努力建成一批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
统筹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和城镇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孕产妇产前筛查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儿童免疫规划,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降低疫苗相关疾病发病水平。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推进安宁疗护标准病房建设。
7.发展中医:推进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
中医是我国的瑰宝。2021年,株洲要引导中医药传承创新,擦亮株洲中医名片。
贯彻落实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出台株洲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细。推动建立市级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市中医伤科医院在武广新城选址工作。加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急救和门诊诊疗能力建设。推进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有人员、有场地、有服务、有设施。
8.制度保障: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株
卫健事业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发展和积蓄,依靠的是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
为了赢得更多、更优秀的医疗人才来株洲,优化卫健发展环境,2021年,我市将积极争取财政保障,推动落实各级政府的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做好全市“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卫生健康法治保障。加大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探索实施农村医卫人才“县管、乡聘、村用”办法,推动农村卫生人才编制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一类财政保障,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回眸“十三五”——
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
“十三五”是株洲上下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当前株洲全面小康。为了实现全民健康,这五年,全体株洲卫健人担当使命,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那些闪亮的国字招牌
这五年,株洲卫健人多项工作获得上级肯定,为株洲守护、斩获了一张张闪亮的国字号招牌。
我市于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13、2017年先后两次通过国家复审。2020年,顺利通过省级评估。2020年,醴陵市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株洲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国家卫生城市。株洲国家卫生城市招牌被擦得更亮。
“十三五”期间,株洲突围医改深水区,强化基层医疗机构“阵地”建设,“三医联动”破除看病贵等问题,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建成医共体,公立医院改革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两次获省政府表彰,获批全国首批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另外,株洲还不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健康扶贫工作;获批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考核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单位;安全生产和综治工作连续5年荣获全市优秀单位。市卫健委先后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背后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医疗防疫人员,为株洲建设了市级、区级、社区、乡镇多位一体的安全防疫、救治网络。株洲没有出现爆发式疫情、没出现死亡病例、没有发生院感事件,疫情防控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果,与这五年全市卫健事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
这五年,株洲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建设项目14个,共投入资金2.529亿元。全市三级医院由7个增长到12个,其中三甲医院由3个增长到5个;二级医院由19个增长到46个。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5.56张增长到7.4张。
卫健工作队伍高素质发展。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由5.59人增长到7.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由1.76人增长到2.8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16人增长到2.7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36人增长到3.44人。培养市科技领军人才7名、抗疫领军人才5名、市核心专家35名,培养卫健系统“135工程”领军人才6名、学科带头人23名、学科骨干262名。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卫生健康事业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幸福。这五年,株洲人民健康福祉显著提升。
以前,株洲老百姓看个小病要跑几十分钟路,家门口看病不省心,大医院看病太费神。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我市重新布局区域医疗机构,规划了“1个市级医疗中心,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机构布局。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130余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提质改造,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90%以上。全市166个贫困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实现清零,居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十二五”末的40元提高到74元,株洲人民可免费享受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株洲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7.57岁提高到79.8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